围城 (小说)
《围城》是钱锺书所著唯一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8年再版,1949年三版。1949年后,由于政治等方面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英屬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经作者重新修订後,在中国大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小幅修改过几次并再版。 创作背景![]() 《围城》是钱锺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另一部小说《百合心》未创作结束即被遗失,从此作者便再没有续写),开始创作于1944年,1946年完稿,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制发行。该书是钱锺书“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而男主角方鸿渐则是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1] 故事大纲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訂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後來他出国求学。 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留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同船留学归国的大学同学苏文纨。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方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人物
主题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教学机构的概括:《围城》是一部多层意蕴的小说。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抗日战争之外,他们都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神奇,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主角方鸿渐不断渴望跳出围城,但是却又落入另一个围城,描绘了人生和现实世界的斗争和束缚。[3] 风格与评价![]() 《围城》自从出版以来,就受到许多人的推崇。由于1949年後长期无法重印,这本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1960年代,旅美汉学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中对本书作出很高的评价,这才重新引起学界对它的关注。1980年代后,随着本书在中国大陆再次出版及同名电视剧的播出,《围城》开始风靡于世并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人们对它的评价一般集中在两方面: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在这部书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和深厚功力。 从1990年代开始,也有个别人提出对本书的不同看法,认为这是一部被“拔高”的小说,并不是一部出色的作品[4]。张建术的《魔镜裡的钱锺书》第八章稱葉紫的《丰收》、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无名氏的《海艳》以及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相較於圍城都不遜色。 幽默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幽默作品。除了各具特色的人物及语言之外,作者夹叙其间的文字也显得机智、风趣。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卖弄文字,语言不乏尖酸刻薄。但这一说法并不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生活“围城”这个名字据称来自一句法国谚语“婚姻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Le mariage est une forteresse assiégée, ceux qui sont dehors veulent y entrer, ceux qui sont dedans veulent en sortir.)。
这句话曾在小说中借苏文纨的口出现,也是本书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很多人认为这是本书的主旨,精炼地总结了生活中人们的一种心态。后来“围城”一词也经常被人们引用,作为这种心态的代名词。作者在书中描摹了当时社会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如留学生、商人、普通职员、小市民等,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了调侃。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对他们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 社会作者借对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描写,将人性演化中与生俱来的弱点作过一番精彩的比喻:“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书中针对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许多缺点作出了幽默的嘲讽,具有警醒意味。如滋滋于高学历、洋文凭带来的虚荣功利,对学问本身却热衷于牵强附会、一知半解的浮夸,而对传统文化则满足于抱残守缺的炫耀和固步自封,尤其是面对现实生活和名利地位时的本能、流俗和无奈……。这一切也同时反映了那个动荡的大时代里,国人在直面从西洋汹涌而来的现代文明时的内心惶恐,即便是身为文化先行者的知识分子也难独善其身、进化完整。就像作者在本书自序中所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围城”心态本书流传过程中,很多人开始用“围城”这个词来代指某种心态。这种心态某种程度上是“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得到后又失望”。中国大陆拍摄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在片头处有一画外音:“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此句為楊絳所著),认为这是“人生”的必经的心理过程,获得许多人的认同。 在媒体中用到的“围城”这个词,也有的是指“陷入困境”的意思。 三閭大學《围城》中虚构的一所大学。大学因抗战而在湖南平成(同為虛構城市)创立,校长为生物学专家高松年。
翻译版本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
衍生作品
在中国大陆,很多人是借电视剧和广播剧的播出才了解了钱鍾书和《围城》这部小说的。《围城》续作频现[4],尽管一时兴讼,也都能算是一段文坛佳话。两部续作,也因此被好事者列为钱学研究书目[7]。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