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石![]() ![]() 文石(英語:Wenstone、Wenshih,臺灣話:bûn-tsio̍h),泛指多生產玄武岩孔縫之中具有紋理的石頭,主要成分為各種次生礦物,台灣石藝產業常見的坊間俗名,但並非嚴格定義的礦物學和寶石學名詞。[1][2] 歷史考據「文石」這個名稱的出現,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西京雜記》:「駐成子少時,好學,嘗有人過門授一文石,大如燕卵。吞之遂明悟,而更聰敏,為天下通儒。」;在《漢書》地理志:「碭,山出文石」,位於中國安徽省北端的碭縣因出產很多有紋理的石頭,所以就以「碭」作為縣名;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馬腦,一名瑪瑙,一名文石」。由這些古籍可知「文石」指的是有紋理的石頭。[3] 成因![]() 文石大部分發現於多孔質的玄武岩中。玄武岩中常有氣孔分布,這些「多孔狀」(英語:Vesicular)構造是原存於岩漿中的氣體,隨著岩漿由地下深處噴出至地表形成熔岩流時,有部分氣體逸散至空氣中,有部分則被保留在熔岩中。當岩漿冷卻凝固後就形成富含氣孔的玄武岩,氣孔有時為圓形,但常因熔岩有流動性,氣孔常被拉長呈橢圓狀或不規則狀,尺寸從數釐米至到數公尺都可能。除了玄武岩中常見的氣孔外,節理或斷層破裂面的存在,都提供了類似晶洞的環境,當多孔質的玄武岩被海水覆蓋或因地下水滲入,水中本身的礦物質,加上玄武岩與海水或地下水反應後溶出之成分,讓文石礦物可以在此空間中生長。[3] 成分台灣文石為商業名稱,過去並無嚴格定義,多被歸類於霰石,但因霰石為單一礦物,台灣所產的文石卻是多種礦物的集合體,難以與霰石劃上等號。[4][5] 台灣所產文石成分包括:霰石、方解石、菱錳礦、鐵白雲石、菱鎂礦、褐鐵礦、菱鐵礦、石英、綠泥石、玉髓等;由於組成多元,也反映在文石的顏色和岩理的變化上。[2] 產地目前所知,世界僅有台灣和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出產文石,其中台灣文石的產地包含澎湖群島及台灣北部(新北市、桃園市及新竹縣竹東),澎湖群島出產的文石稱為「澎湖文石」;而產於台灣北部的文石,因為加工及販賣業者多在新北市三峽地區,常被稱為「三峽文石」。台灣出產的文石具備同心圓狀花紋,十分獨特。[2][6] 澎湖文石![]() 澎湖群島除了望安鄉的花嶼,全境幾乎由玄武岩地質組成[7],為台灣最主要的文石產地,其文石形成年代約在8.2至16.2百萬年前,開採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日本人在望安島設廠加工,在1960年前後在全台灣廣受歡迎,吸引大量業者開始在澎湖各地尋找新的礦場。[2]但近年因環境保護聲浪高漲,現已明令禁止大規模開採。[8]
其中西嶼鄉池西村(小池角)曾有一座「文石窟」,鄰近坪邊的波蝕棚處,由人工開挖的石窟,但文石已挖取殆盡,僅餘零星的石英結晶。[9] 澎湖因當地盛產文石,在台灣清領時期便享有名氣,乾隆32年(1767年)澎湖開辦書院,便以「文石」為書院名稱,即「文石書院」,今日澎湖孔廟的前身。[10] 三峽文石三峽文石形成年代約在91至103百萬年前;雖名為三峽文石,其實新北市三峽區的文石產量不豐,台灣本島大部分的產地多分布於桃園市大溪區、復興區,以及新竹縣竹東鎮附近,但因文石的加工廠和交易場所都集中在三峽,故稱三峽文石。[2] 相關條目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