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秧鸡 (学名:Habroptila wallacii ,台湾作大嘴秧雞 ),又名華氏田雞 ,是不会飞的 大型秧鸡 ,为印尼 哈马黑拉岛 特有种 ,栖息於島上叢林旁难以深入的西谷椰子 沼泽。它的羽毛 主要是深石板灰色,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长而厚的喙以及双腿均为亮红色。华氏秧鸡的鸣叫声低沉且类似鼓点,通常伴随着双翅拍打的声音。这种鸟非常容易受惊,即便是在数量相对较多的栖息地也难得一见,所以人类对其行为特征的了解还很有限。
华氏秧鸡的取食范围包括西谷椰子树芽和昆虫,为分解食物还会吞下小石头。人类对其求偶行为尚不了解,但已确知是单配偶 鸟类。至今人类确认找到的鸟巢只有一处,位于腐烂的树桩顶部,呈浅碗形,内有木片和乾树叶。巢内有两只雛鸟,全身都由新孵早熟幼鸟身上常见的黑色绒羽 覆盖。华氏秧鸡的生活范围狭窄,种群数量估计在3500至1.5万之间,属于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分类的易危物种 。当地居民收割西米椰子,并将湿地 转为种植水稻,还会直接食用华氏秧鸡,导致其栖息范围缩小,数量减少。不过,上文所述的鸟巢位于当地村民经常光顾的区域,所以华氏秧鸡可能比人类预想的更能适应栖息地变化。
分类學
栗腹秧雞(Eulabeornis castaneoventris )
秧鸡 种类繁多,分布甚广,全球共有近160种,大多是陆生或湿地鸟类,身体短小,身侧扁平,以便在茂密的植被中穿行。生活在岛屿上的种群往往很快丧失飞行能力,有53種现存或近代灭绝的秧雞只生活在岛上,其中就有32种不会飞。[ 4]
1860年,英格兰动物学家乔治·罗伯特·格雷 率先将华氏秧鸡归类,是华氏秧鸡属的仅有成员 [ 1] ,华氏秧鸡属 的拉丁语名“Habroptila”源自希腊语“habros”和“ptilon”,其中“habros”意为“精巧、漂亮、灿烂”,“ptilon”意为“羽毛、翅膀”[ 5] 。种加词 “wallacii”係指英国动物学家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 ,他對馬來群島的生物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同時也是華氏秧雞模式標本的採集者[ 2] [ 6] 。当地居民的称呼包括“soisa”(发音接近“索以沙”)、“tibiales”(“提必尔斯”)和“rèie”(“瑞伊”)[ 7] 。
1973年,美国鸟类学家斯托尔斯·奥尔森 認為华氏秧鸡、新几内亚秧鸡 与栗腹秧鸡 等三種單型屬 秧雞,皆是源自於苦恶鸟属 的共同祖先分化而成,並將新幾內亞秧雞屬(Megacrex )視为华氏秧鸡属(Habroptila )的次异名 ,認為兩種秧雞的分布範圍恰無重疊,可能更有地理對應(geographical counterpart)的關係[ 9] 。1977年,美国鸟类学家西德尼·狄龙·里普利 出版的《秧鸡科 》专著把华氏秧鸡属归入更大的秧鸡属 (Rallus ),但荷兰鸟类学家格洛夫·米斯 对此建议不以为然,指出两者的喙无论外型还是结构都完全不同[ 10] 。2012年,美國鳥類學家傑瑞米·柯希曼 (Jeremy J. Kirchman)通过分子系统发育 分析线粒体DNA 序列的相似程度,認為华氏秧鸡属是当地的纹秧鸡属 (Gallirallus )鳥類於约莫40万年前經過辐射进化 後產生的物種,提出華氏秧雞應該屬於紋秧雞屬[ 3] ,但這個論點迄今尚未獲得學界廣泛認同。2014年的遗传研究结果認為,目前已知與华氏秧鸡属親緣關係最近的可能是新西兰查塔姆群岛 上已灭绝的大查岛秧鸡属 ,兩屬約於1000万年前分化,並共同構成纹秧鸡属的姊妹群 [ 11] 。
外形和鸣叫
2012年印度尼西亚發行的华氏秧鸡邮票
华氏秧鸡屬於较大型的秧雞,身长33至40厘米,不具飛行能力[ 1] 。成年后羽毛以深石板灰色为主,下背部、臀部和翅膀有深褐色羽毛,上尾呈黑色。腹部也是石板灰,但与背面相比略偏灰白。眼睛周围的裸露皮肤、长而厚的喙 以及双腿均为亮红色。[ 12] 它的双翼弯曲处有短刺[ 13] ,雌雄外观完全相同。迄今尚未有文獻描述亞成鳥和幼鸟的形態[ 12] 。
华氏秧鸡的外貌与近年在哈马黑拉岛 亦有出現紀錄的紫水鸡 相似,但紫水鸡體型更大,喙短而厚,额头有红色肉冠,腹部呈紫色,尾巴下端是白色[ 12] 。与卡拉杨秧鸡 相比,华氏秧鸡较大且没有花斑条纹羽毛,两者的分布範圍也無重疊之處[ 14] 。
华氏秧鸡的鸣叫声低沉且类似鼓点,通常伴随双翅拍打的声音[ 12] 。当地江湖传言认为,这种声音是鸟用脚击打空心的树或脚枝产生[ 7] 。德国鸟类学家格德·海因里希 指出,当地人称这种鸟“soisa”,意思就是鼓,还形容鸟的叫声就像柔和的鼓点,最后可能会有响亮的尖叫声。华氏秧鸡还会发出沉闷的哼声,与马来猪 类似,让人想到鼾声秧鸡 的叫声。[ 15] 华氏秧鸡大多是在清晨或深夜才会鸣叫,用砍刀击打西米椰子树可能会引起鸟叫[ 12] 。人类已在这种鸟巢附近录下更安静的叫声[ 16] 。另有记载认为华氏秧鸡会发出巨大的尖叫声,但未经证实,有可能实际上是棕尾苦恶鸟 的声音[ 12] 。
分布和栖息地
华氏秧鸡栖息在哈马黑拉岛密集且到处都是尖刺的西谷椰子沼泽,特别是森林与沼泽区域邻近的地方。有说法称在白茅 草丛发现这种鸟,但应该是误认棕尾苦恶鸟。[ 12] 海因里希曾于20世纪30年代在该岛的西谷椰子沼泽发现华氏秧鸡栖息地:[ 17]
我坚信,此前还没有任何欧洲人亲眼看到过这种鸟,因为这需要极其坚定的意志和严格的自我要求,在我看来任何人都很难做到。华氏秧鸡藏身在可怕的荆棘丛中……而我已经赤脚且半裸地在这儿走了好几个礼拜。
1950至2003年间,人类仅在西哈马黑拉县 位于哈马黑拉岛西部半岛的保护区内见过华氏秧鸡,但1950年以前,哈马黑拉岛最南端都曾出现它的身影[ 18] 。近年来的记载表明它的栖息范围已经明显扩大,延伸到该岛东北部[ 16] ,当地人称还曾在卡奥 西北方向附近的沼泽发现这种鸟[ 18] 。
行为特点
西米椰子
华氏秧鸡警覺性強,栖息地难以深入,所以人类对其行为习性的了解还很有限,得到确认的目击数量都极少[ 19] 。根据文献记载,它的取食范围包括西谷椰子树芽和昆虫,还会吞食掉落的西谷椰子枝干,但尚不明确此举究竟是以腐烂的植物为食还是寻找其他食物[ 18] 。与其他秧鸡相同,华氏秧鸡也会吞下小石头,用于磨碎砂囊 中的食物[ 12] :39 。
人类对华氏秧鸡筑巢前的求偶行为尚不了解,但已确知是单配偶 鸟类。曾有记载声称发现四到五只带有条纹羽毛的幼鸟,但秧鸡通常没有这样的羽毛,所以这份记录很可能不实。[ 18] 华氏秧鸡的幼鸟大多很早熟,身上由黑色绒羽覆盖,无论头部还是裸露的皮肉都没有花斑条纹羽毛装饰[ 20] 。
2010年11月,有人在距哈马黑拉岛阿凯塔贾维-洛洛巴塔国家公园 干旱沼泽森林仅46米的腐烂树桩顶部发现华氏秧鸡巢穴,鸟巢离地约一米,深15厘米,巢底有一层小木片并夹杂枯叶。蛋壳主体呈棕白色,并有大小不一的深褐或黑色斑点。巢内有两只幼鸟,全身被黑色绒毛覆盖,爪尖为白色(相当于人类拇指甲位置)和粉色(人类食指甲位置)。喙同样以黑色为主,只有尖端是白色,双腿为棕色并有黑色条纹。眼睛有灰色虹膜 和蓝色瞳孔 。秧鸡孵化后很快就会离巢,所以这两只幼鸟估计还只出壳一到两天。[ 16]
保护状况
分布范围有限的鸟类特别容易受人类活动影响,北摩鹿加特有鸟类区的26种鸟有八种易危,华氏秧鸡便是其一[ 18] 。所有秧鸡科约有四分之一受威胁,不会飞的岛屿鸟类更是如此,1600年后至少已有15种灭绝[ 12] :56–61 。估计存世的华氏秧鸡仅有3500至1.5万只[ 19]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因此将这种分布范围狭窄、数量也少的鸟类归入易危物种 [ 1] 。不过,考虑到人类对其所知甚少,这种鸟可能比上述预估更为常见[ 18] 。
当地居民收割西米椰子并将沼泽地转变成稻田或鱼塘,导致华氏秧鸡栖息范围缩减[ 18] [ 1] 。这种鸟还是当地颇为珍贵的食物,人们会制造陷阱捕捉并派狗猎杀[ 12] 。上文所述的鸟巢位于当地村民经常光顾的区域,所以华氏秧鸡可能比人类预想的更能适应栖息地变化。2008和2011年,有人在哈马黑拉岛东北部发现它的踪影,該筆紀錄拓展了該物種已知的栖息范围[ 16] 。
参考资料
^ 1.0 1.1 1.2 1.3 1.4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Habroptila wallacii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 [1 October 2016] . 数据库資料包含說明此物種被編入易危級別的原因
^ 2.0 2.1 Gray, G. R. List of birds collected by Mr. Wallace at the Molucca Islands,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etc .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 1860, 28 : 341–368 [2020-05-30 ] . ISSN 0952-836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4-13).
^ 3.0 3.1 Kirchman, J. J. Speciation of Flightless Rails on Islands: A DNA-Based Phylogeny of the Typical Rails of the Pacific . The Auk . 2012, 129 (1): 56–69. ISSN 0004-8038 . doi:10.1525/auk.2011.11096 .
^ del Hoyo, Josep; Elliott, Andrew; Sargatal, Jordi; Christie, David A.; de Juana, Eduardo (编). Rails, Gallinules and Coots .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Alive.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13 [2020-05-24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3-08).
^ ἁβρός , πτίλον . Liddell, Henry George; Scott, Rober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at the Perseus Project.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84 , 406 [2020-05-27 ] . ISBN 978-1-4081-25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19).
^ 7.0 7.1 de Haan, G A L. Notes on the Invisible Flightless Rail of Halmahera (Habroptila wallacii Gray). Amsterdam Naturalist. 1950, 1 : 57–60.
^ Garcia-R, J.C.; Lemmon, E.M.; Lemmon, A.R.; French, N. Phylogenomic reconstruction sheds light on new relationships and timescale of rails (Aves: Rallidae) evolution. Diversity. 2020, 12 (2): 70. doi:10.3390/d12020070 (英语) .
^ Olson, Storrs L. A classification of the Rallidae (PDF) . Wilson. 1973, 85 (4): 381–416 [2020-05-27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4-12-24).
^ Mees, G F. Birds from the lowlands of southern New Guinea (Merauke and Koembe) . Zoologische Verhandelingen. 1982, 191 : 1–188 [2020-05-27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01-09).
^ Garcia-R, Juan C.; Gibb, Gillian C.; Trewick, Steve A. Deep global evolutionary radiation in birds: Diversification and trait evolution in the cosmopolitan bird family Rallidae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4-12, 81 : 96–108 [2020-05-27 ] . ISSN 1055-7903 . doi:10.1016/j.ympev.2014.09.0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0-06-04).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Taylor, Barry; van Perlo, Ber. Rails. Robertsbridge, East Sussex: Pica / Christopher Helm. 1998: 451–452. ISBN 978-1-873403-59-4 .
^ gray, George Robert. List of birds collected by Mr. Wallace at the Molucca Islands, with descriptions of new species, &c . 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1860, 28 : 365 [2020-05-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0-28).
^ Allen, Desmond; Oliveros, Carl; Española, Carmela; Broad, Genevieve; Gonzalez, Juan Carlos T. A new species of Gallirallus from Calayan island, Philippines (PDF) . Forktail. 2004, 20 : 1–7 [2011-08-18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08-18).
^ Heinrich, Gerd. Biologische Aufzeichnungen über Vögel von Halmahera und Batjan. Journal für Ornithologie. 1956, 97 (1): 31–40. doi:10.1007/BF01670833 .
^ 16.0 16.1 16.2 16.3 Bashari, Hanom; van Balen, Bas. First breeding record of the Invisible Rail Habroptila wallacii . BirdingASIA. 2011, 15 : 20–22 [2020-05-2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9-24).
^ Collar, Nigel J. Pioneer of Asian ornithology: Gerd Heinrich (PDF) . BirdingASIA. 2009, 11 : 33–40 [2019-02-09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8-08-27).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Invisible Rail Habroptila wallacii (PDF) . Birdbase. Hokkaido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7 June 2011]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1-10-02).
^ 19.0 19.1 Invisible Rail Habroptila wallacii . Species factsheet. BirdLife International . [2020-05-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1-20).
^ Krebs, Elizabeth A; Putland, David A. Chic chicks: the evolution of chick ornamentation in rails. Behavioral Ecology. 2004, 15 (6): 946–951. doi:10.1093/beheco/arh078 .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