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狷夫
傅狷夫(1910年5月2日—2007年3月11日),本名抱青,又名唯一。字覺翁,號心香室主。1910生於浙江杭州西湖畔。水墨畫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 生平中國時期傅狷夫,1910年5月2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傅氏於十七歲(1926年)正式學畫,加入杭州西泠書畫社,隨社長王仁治學習山水七年,山水以清初四王為宗,為傅氏早期山水風貌。除了臨摹王師的畫稿外,狷夫更藉由畫冊臨習古今作品,奠定書畫基礎[1]:278。1937年,傅狷夫隨軍隊遷居四川。1942年,傅氏在四川認識近代花鳥名家陳之佛(1896年-1962年),開始在水墨畫中用色,畫風也開始轉變[2]:123。此外,陳之佛鼓勵傅氏山水已有自己的繪畫風格應持續發展,自此傅不停的創作[3]:143,並於1940年起在成都、重慶等地舉辦個展。 渡海來台1949年傅狷夫隨國民政府抵台灣,時任上校,工作之餘仍持續的寫字作畫,並於書房「心香室」教授書畫[4]:192。1961年傅氏應聘兼任政工幹校美術系國畫教授,1962年應聘兼任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國畫教授,影響臺灣水墨發展深遠。1960年自軍職退休後全心投入藝術創作,除了繪畫技法之創新,書法亦發展「連綿草」的自由風格。教學和創作之外,傅狷夫也出版《山水畫法初階》《心香室畫談》《心香室漫談》等書。還曾發起六儷畫會、壬寅畫會、八朋畫會、中國書法學會、中華民國畫學會。[5] 移居美國傅狷夫於1990年移居舊金山,仍持續書畫創作。2007年3月11日(臺灣時間)逝世於美國舊金山佛利蒙家中,享年97歲。[6] 藝術成就傅狷夫將西方寫生技巧結合於傳統水墨畫創作之中,自創「裂罅皴」(rift texture)。觀察描繪台灣山海風景之特色, 見阿里山塔山的山石堆疊景致而開創「塔山皴」(Mt. Tashan texture)[7] 以「點漬法」(dot blotting technique)表現臺灣北海岸海浪的各種樣態;以「染漬法」(water stain technique)表現臺灣阿里山的煙雲景致,創出傅家山水之特色。有「雲海雙絕」之譽。傅申認為他是「臺灣山水的代言人」,且「被公認為最能表現臺灣山水意境和風貌的國畫家」[8]:161。 1967年獲教育部文藝獎、1991年獲國家文藝獎、1998年獲行政院文化獎、2000年獲文建會第三屆文馨獎。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