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尚之何尚之(382年—460年8月16日)[1],字彥德,廬江灊縣人。東晉驃騎將軍何充弟何準曾孫。南朝宋官員。 生平何尚之年輕時輕佻放蕩,喜歡賭博,不過長大後就循規蹈舉,很有操守。起初家境貧困,於是出任臨津令,後獲劉裕徵為府主簿,並隨同北伐後秦,期間因公事免官。不過,劉裕滅秦後仍因隨同征伐的功勳獲賜爵都鄉侯。宋少帝即位後,何尚之任廬陵王劉義真的車騎諮議參軍,當時劉義真與執政的徐羨之、傅亮等不和,何尚之曾作出勸諫但不被接納。景平二年(424年),徐羨之廢義真為庶人,何尚之遂調作中書侍郎。同年宋文帝即位後,何尚之歷任臨川內史、黃門侍郎、尚書吏部郎及左衞將軍,直至元嘉八年(431年)尚之父何叔度去世,尚之才離職守喪,守喪期完結後便復任左衞將軍,領太子中庶子。元嘉十二年(435年)遷任侍中,不久又改領游擊將軍。 何尚之因喜好文辭而得宋文帝賞識,而當時宋文帝與司徒、彭城王劉義康之間的主相之爭漸漸浮現,元嘉十三年(436年),劉義康欲以其親信,司徒左長史劉斌出任丹陽尹,文帝察覺並外調劉斌為吳郡太守,轉以何尚之為丹陽尹[2]。何尚之雖與義康近臣劉湛是姻親,但他們關係並不親密,後劉湛為得丹陽尹職位,調何尚之為祠部尚書,領國子祭酒,令何尚之十分不滿。元嘉十七年(440年),宋文帝誅劉湛,尚之遷吏部尚書。後國子學建成,文帝讓尚之領國子祭酒,及後又領建平王師,轉任中書令、中護軍。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何尚之遷尚書右僕射,加散騎常侍。早在文帝消滅義康親黨時,何尚之認為得文帝親待、參與機密、時任左衞將軍的范曄有異志,向文帝建議外調范曄為廣州刺史,以免亂事發生後又行誅殺,有傷皇化。不過文帝以范曄未露形跡,且為免被認為容不下有才之人,故沒有調走他。至此年,范曄與孔熙先等謀立劉義康的事被揭發,文帝稱許何尚之有先見之明,然文帝看見被捕的孔熙先「望風吐款,辭氣不橈」,亦對其十分欣賞,指責曾任吏部尚書的何尚之道:「讓孔熙先快將三十歲才當散騎郎,誰不做賊呀!」[3]同年,文帝建玄武湖,並圖在湖中建方丈、蓬萊及瀛州三座仙山,因何尚之懇切進諫才打消念頭。當時亦在修建華林園,尚之因時值盛夏而進諫,望讓工人休息一下,然文帝以工人常常曝曬,盛夏工作不算辛苦為由不納。又其時文帝外出常常到夜晚才回來,何尚之又諫,獲得接納。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因應民間取較重的古錢中的銅私鑄四銖錢問題嚴重,江夏王劉義恭建議將古錢定值作大錢,一個當兩個小錢,以杜絕私鑄。但何尚之認為此舉只增加大錢表面價值,令富者愈富,貧在愈貧;又建議解決私鑄問題應從加強執法下手,讓懸賞機制名實俱有,並加強檢舉效率,以求遏止私鑄之風。何尚之發言得庾炳之等人贊同,不過其時沈演之贊同義恭提議,文帝亦採納其言,遂作推行。不過一段時間後發現並不便利,於是作罷。 元嘉二十五年(448年),何尚之遷尚書左僕射,加散騎常侍,領汝陰王師。元嘉二十八年(451年)轉尚書令,領太子詹事。次年何尚之退休,當時文帝不許,何尚之沒有堅持,又再復職出仕。及後文帝對何尚之就更為倚重,連北伐時給軍隊的物資都交由尚之處理。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起兵弒父奪位,進何尚之為司空、領尚書令。不過武陵王劉駿等諸王旋即發兵討伐劉劭,諸王將領參佐們的家眷當時還在建康,劉劭遂意圖全部誅殺,只因何尚之成功勸止才得保住性命。同年劉劭兵敗被殺,劉駿即位,即宋孝武帝,以何尚之復任尚書令,領吏部。孝建元年(454年)遷侍中、左光祿大夫,領護軍將軍;不久又辭領護軍將軍,轉加特進,又再領尚書令。 大明二年(458年),何尚之轉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後又曾兼領中書令。大明四年(460年)去世,享年七十九歲,以本官加贈司空。賜諡號簡穆。 性格特徵
逸事
家庭兄弟
子女孫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