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競馬場
京都競馬場(日语:京都競馬場)是位於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伏見區的競馬場,由日本中央競馬會(JRA)管理,於1925年12月1日啟用。該馬場因鄰近京阪本線淀站,又稱淀競馬場。 為迎接京都競馬場落成100週年,京都競馬場於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開展全面翻新工程,期間需要暫停舉行賽事,終於2023年4月22日重新開幕[1]。 歷史1907年,京都市下京區內首次在島原競馬場(舊京都競馬場)舉行賽馬。島原競馬場在1913年因大火而燒毀,其後搬遷至須知舉行比賽(今船井郡丹波町)。 1923年,決定遷往至淀區(伏見區)興建新的馬場,並於1925年12月1日正式開幕。 1936年,日本競馬會與包含京都競馬俱樂部在佈的11個俱樂部合併,京都競馬場轉交日本競馬會營運。 1938年12月舉行首屆京都農林省賞典4歳呼馬(今菊花賞),1944年首次在京都競馬場舉行春季帝室御賞典。後來因為戰爭而停辦,1948年以後正式京都競馬場舉行,並命名為春季天皇賞。 1954年,日本中央競馬會成立,京都競馬場由中央競馬會接管。 1970年,舉行日後成為一級賽維多利亞盃(今伊丽莎白女王杯)。 1984年,舉行首屆一哩冠軍賽,成為了年末重要一哩賽事。 1996年,新設雌馬三冠賽事秋華賞。 1999年,七層高的新看台「Big Swan」(ビッグスワン)建設完畢。 2007年,新的銀幕建設完成。 2020年11月至2023年3月,京都競馬場開展全面翻新工程,包括清拆早於1980年竣工的「Grand Swan」看台(グランドスワン) ,重建後樓高六層的新看台被稱為「Goal Side」(ゴールサイド),即使比原有看台減少了一層,面積仍比舊看台增加約4,000平方米;而旁邊的「Big Swan」看台則改稱「Station Side」(ステーションサイド)。作為誕生中央競馬經典三冠馬的馬場,翻新後於新建亮相圈附近一處沿途豎立歷屆三歲三冠馬雕像「三冠馬紀念大道」(三冠馬メモリアルロード)及增設連接京阪本線淀站的專用行人道「Station Gate」(ステーションゲート)以外的「三冠閘口」(三冠ゲート)。新亮相圈是與其他馬場相同的橢圓形而非舊亮相圈的圓形,而舊亮相圈中央的標誌性鐵冬青因老化問題沒法移植,最終將其樹幹一部分塑造成一面時鐘並設置於「Goal Side」看台內作為紀念,繼續見證京都競馬場的發展。舊亮相圈原址則保留為正門外的一片圓形草地,更為豎立首匹父子無敗三冠馬「鐵鳥翱天」雕像。 2023年4月22日,京都競馬場相隔902日重新開幕。 跑道草地共分為四個跑道,並有內彎及外彎之分,A跑道闊度為27-38米,周長1783米(內)或1894米(外)、B跑道闊度為27-38米,周長1802米(內)或1912米(外)、C跑道闊度為24-35米,周長1821米(內)或1932米(外)、D跑道闊度為18-29米,周長1840米(內)或1951米(外)。泥地跑道全長1608米,闊度25米。跳欄跑道分為兩類一般障礙全長1414米,闊23米,大障礙全長1400米,闊度20米。 賽事距離
賽道紀錄草地(2歲)
草地(3歲或以上)
泥地(2歲)
泥地(3歲或以上)
跳欄賽
交通![]() 從京阪電鐵京阪本線淀站連接的專用行人道「Station Gate」(ステーションゲート)步行約2分鐘。 從京都京阪巴士、京阪巴士、阪急巴士、京都市營巴士“京阪淀站”站步行約5分鐘。 在賽事舉行期間,京阪巴士亦開設從西日本旅客鐵道(JR西日本)東海道本線(JR京都線)山崎站及阪急京都本線西山天王山站出發的臨時巴士(京都競馬場線)。 舉行賽事時間京都競馬場在1月、2月、4月、5月、10月及11月的星期六及星期日舉行賽事。 進場一般公眾席入場費為200日圓,而馬場設有其他額外收費的看台,分別是「Goal Side」及「Station Side」,入座方法可以電話預訂及賽馬舉行日以先到先得的方式發售。 主要賽事國際一級賽(GI)
國際二級賽(GII)
國際三級賽(GIII)
跳欄賽其他新山像![]() 「新山」(シンザン)是日本賽馬史上第二匹三冠王者。訓練此駒的練長師武田文吾是以京都競馬場為根據的練馬師。為紀念新山稱霸五冠(包括秋季天皇賞及有馬紀念)而設立的石像,目前每年1月舉行以牠命名的賽事新山紀念。 米浴墓碑![]() 「米浴」是1992年菊花賞及1993年與1995年的春季天皇賞冠軍,1995年受到阪神大地震影響,導致阪神競馬場暫停舉行賽事,並由京都競馬場臨時舉辦的寶塚紀念中,比賽中跌倒,賽後證實骨折而人道毀滅,後來在京都競馬場樹立牠的墓碑。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