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蔬—世界蔬菜中心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英語:World Vegetable Center),簡稱亞蔬中心或亞蔬,總部位於台湾臺南市善化區,於1971年5月22日設立,前身為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英語:the Asian Vegetab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由中華民國、美國、日本、韓國、泰國、菲律賓、南越等七國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共同簽約成立[1],2008年4月14日更名為「亞蔬—世界蔬菜中心」[2]。是世界上居於領導地位的國際性非營利蔬菜研發機構,旨在培育優良蔬菜品種、提升蔬菜產銷技術,以期為開發中國家創造更多收入的機會及提供更健康的膳食[3]。 歷史背景1960至1970年代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發生飢荒問題,亟需大量糧食養活日益增加的全球人口,因此像世界銀行便成立了15個國際農業研發機構,而國際社會亦對人類所需的各種糧食進行研發,包括稻米、玉米和小麥等,以及漁業、畜牧方面等。這類研發機構分別成立在不同的開發中國家,其地點除了靠近饑饉可能發生的地區以外,還會考慮該國能否提供合適的人力資源[4];同一時期,美國國際開發署亦提出設立蔬菜研究機構的想法,當時中華民國政府隨即響應,由農業先進沈宗瀚(時任農復會主委)、李國鼎及蔣彥士等極力爭取設立在台灣[4]。
1971年,發起國共同簽訂備忘錄成立「亞洲蔬菜研究發展中心」,1973年硬體設施完成後正式開始運作。原始宗旨在於研發及改良熱帶蔬菜品種,以協助東亞地區國家改善人民的營養結構問題,成立以來貢獻卓著。迄今協助亞、非與中南美等貧瘠國家超過150個,提供各式作物的栽培種子與技術,2000年曾獲亞洲開發銀行評鑑為亞洲當地最具效益的農業研究機構[5]。 研究和發展亞蔬中心的研發工作重點在於開發蔬菜的優良品種、安全蔬菜的栽培法、減低採收後的損失,以及增進蔬菜的營養價值。蔬菜是營養及經濟價值相當高的作物,在聯合國所設下的千禧年發展目標和後繼的永續發展目標[6]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以前者為例,尤其是(一)消除極度的飢餓與貧窮、(四)降低幼兒的死亡率及(五)改善孕婦的健康這三項[7]。亞蔬中心所開發的品系可以使用在較為貧窮的國家,成為他們換取現金的重要來源,並且可以幫助窮人解決缺乏微量營養素的問題。 亞蔬中心研發的四個主要蔬菜作物群組以及原生蔬菜,同時也是全球重要的蔬菜,包括: 亞蔬中心的研究重點包括原生蔬菜,尤其是在亞洲和非洲地區的原生植物[13][14][15]。原生植物是指在當地生存已久、融入當地民眾飲食方式之半野生食用植物,原生植物擁有多元、豐富的口感,且通常有很好的抵抗病蟲害能力[16],許多原生植物都沒有善加利用,尤其在非原產地的區域[4]。亞蔬中心針對原生蔬菜進行營養價值與園藝特性的應用與評估,並積極加強收集原生蔬菜的種原。 種原蒐集亞蔬中心傲視全球的資產即其蒐集全世界最多的蔬菜種原。至今蒐集超過來自一百五十五個國家、四百三十種類、五萬七千品種的蔬菜種原,是全球知名的蔬菜研發重鎮,在國際間享有極高的聲譽[17][18]。2008年開始亞蔬中心參與「斯費巴全球種子庫」計畫,將收藏的蔬菜種子備份存放於位於挪威北極圈內的「斯費巴全球種子庫」[16][19]。 亞蔬中心亦設立一套「蔬菜基因資源資訊系統」(AVGRIS,the AVRDC Vegetable Genetic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透過這套系統可以取得亞蔬中心種子收藏和管理的相關資料,從註冊、特性、評估、種子清單和種子配送等。 氣候變遷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成立之初,就以幫助熱帶貧窮國家為主,多年來陸續推出很多適應當地環境的蔬菜,這些作物較能夠承受高溫氣候,恰與對抗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的研究方向吻合。在極端氣候效應下,產地條件的變數也很大,除了耐熱,面對旱、澇等環境,及過於乾燥或潮濕所帶來的病蟲害,都是作物品種改良研究的重點。目前亞蔬-世界蔬菜中心針對環境議題,培育作物新品種的研究方向,以耐熱、抗旱為首要,這也是因應地球平均溫度逐漸升高的正確研究方向[20]。 國際自然災害頻傳,造成災民嚴重糧食短缺營養不良,亞蔬中心提出透過提高的蔬菜產銷技術,可以促進開發中國家貧窮人口的健康,並提升收入改善生活[21] 。此外由於自然災害頻仍,亞蔬中心近幾年來也積極投入「救災種子」計畫,讓災民獲得所需營養和現金作物,協助災民在自然災害發生後迅速復耕與重建[22]。目前經由「救災種子」協助的範圍包括遭受南亞海嘯[23]、莫拉克風災[23][24]和海地震災[22][25]等所侵襲的區域。 中心據點相關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