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多夫任科
亚历山大·彼得罗维奇·多夫任科(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ич Довженко;1894年—1956年),是乌克兰出身的前苏联編劇,電影導演,制片人。 生平1894年生于俄罗斯帝国乌克兰切爾尼戈夫省索斯尼察。父母都是文盲[2]。19岁高中毕业后在乡村学校教书。俄国革命爆发后,他参加了红军[3],并加入了共产党。退役后在苏联驻波兰华沙大使馆和德国柏林领事馆担任秘书。1923年回到哈爾科夫,在中央机关报编辑部做插画家[4]。 1926年,他进入敖德萨电影制片厂工作,在第一年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剧本《改革者瓦夏》,并独立执导了滑稽喜剧短片《爱情的结晶》。1928年至1930年,他导演了《兹维尼戈尔》、《兵工厂》和《土地》三部黑白无声电影,后来被称为“杜甫仁科三部曲”。他指导的影片侧重感情的深沉和巧妙的象征性,富含诗意[5]。 杜甫仁科的电影《伊万》被指宣扬法西斯主义和泛神论。由于害怕被捕,杜甫仁科亲自向斯大林求情。不過斯大林並沒有將其逮捕。 苏德战争爆发后,他还创作了反映乌克兰人民反抗法西斯斗争的作品。它们因犯了“乌克兰民族主义”和“攻击党的各项政策”的错误,没有获得斯大林的审核通过[6]。1943年,苏联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谢尔巴科夫在斯大林面前将杜甫仁科的电影文学剧本《烈火中的乌克兰》贬为“极端民族主义的作品”,还说作品中所有的苏联基本理论都受到了批评,极力煽动斯大林的怒火。[7]斯大林后来当面怒斥杜甫仁科,从此杜甫仁科受到斯大林冷遇,被排除在各类官方组织之外。直到斯大林于1953年去世,一直对杜甫仁科赞赏有加的赫鲁晓夫上台后才恢复了他应有的地位。 1939年他被授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艺术家”称号。1950年又获得被授予“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艺术家”称号。电影《肖尔斯》获得了1941年的斯大林一等奖,电影《米丘林》获得了1949年斯大林二等奖。1959年,《海之歌》的剧本获列宁奖。 晚年在莫斯科电影学院授课,1956年11月25日因心肌梗死去世[8]。 作品![]() ![]()
参见注释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