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普雷特
乔治·普雷特(法語:Georges Prêtre,法语发音:[ʒɔʁʒ pʁɛːtʁ];1924年8月14日—2017年1月4日[1][2][3]),法国指挥家。 生平普雷特出生於瓦濟耶,曾在莫里斯·迪吕弗莱门下学习和声。在巴黎高等音樂院時期專攻小號演奏、作曲,並從安德烈·克鲁伊滕斯學習指揮[4]。毕业以后,在一些小的歌剧院(里尔、圖盧茲)中担任指挥。1946年,普雷特在马赛歌剧院指揮拉罗《伊斯國王》演出,這是他的指揮初登場[4]。他在皇家歌剧院首演是在1961年,稍后又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米兰斯卡拉歌剧院进行演出。1966年,普雷特初次在萨尔茨堡音乐节登台(指揮柏林爱乐乐团)[5]。他曾与瑪麗亞·卡拉絲进行过多次合作,录制了卡门和托斯卡等作品[2]。此外他还以演奏法国民族音乐而著名。其与弗朗西·普朗克关系甚密,多次演奏他的作品。在1999年,普莱特尔进行了一系列的演出来纪念普朗克的诞辰。 普雷特多數的指揮活動均在劇院,但也經常受邀客席各地的管弦樂團。與他頻繁合作的樂團包括:皇家愛樂樂團、维也纳爱乐乐团、维也纳交响乐团等。 2017年1月4日,维也纳交响乐团證實了普雷特於纳韦斯逝世的消息[6]。普雷特享年92歲。 作品商業錄音
獲獎與榮譽
評價指揮普雷特以風度著稱,認為指揮者的權威性固然重要,但也需透過溫和的方式表達[2]。他對排練質量尤其重視,此點也有別於現代的「噴射機指揮」世代。 普雷特在法國歌劇、大型管弦樂作品(如德布西《海》、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伊》)的演繹受到一致的好評,對同胞作品(白遼士、比才、古諾、馬斯奈等人)的推廣亦不遺餘力。值得一提的是,普雷特認為這種「道地」的詮釋應該歸功於指揮,而較少來自所謂的樂團「演奏傳統」[2]。與此同時,他堅信指揮的職責應是呈現音樂本有的生命力,而非在演出中擊出拍節[3]。除了法國音樂之外,做為道地劇院指揮的普雷特在義大利歌劇方面也頗有建樹,並也指揮華格納與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演出。 個人生活乔治·普雷特是埃米爾(Émile)和珍妮·德朗(Jeanne Dérin)之子。他與妻子吉娜(Gina)育有一子一女,伊莎貝爾(Isabelle)是一位哲學家、作家,讓·雷納德(Jean-Reynald)則於2012年辭世[3]。 軼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