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得勒支
乌得勒支(荷蘭語:Utrecht)是荷兰第四大城市和市镇,為烏特勒支省省会及人口最多的城市。乌得勒支是蘭斯台德地區最東邊的城市,2009年人口超越300,030[2],如果包括周边连接的宰斯特、尼沃海恩、菲亚嫩等城镇,則总人口可达到457,746。 烏特勒支的很多建築物都是中世紀以後留下的古蹟,同時也是18世紀之後荷蘭的宗教中心,目前以荷蘭改革宗教會的乌得勒支大教堂最為出名。而天主教的乌得勒支主教也是荷蘭的天主教領袖。[3][4] 历史羅馬時代公元47年,古羅馬人在当时的莱茵河畔修筑一座木结构的要塞設施,這是为乌得勒支的起源。 公元2世纪時,要塞設施改为石制,约有500名罗马士兵驻守,要塞附近有小居民点,居住着工匠,商人和士兵家属。2世纪中期,日耳曼部族开始不断侵入。 黑暗時代公元270年,罗马人离开這裡。在公元270年至500年間,這座城市的历史變得不为人所知。 法兰克時代公元6世纪起,乌得勒支受到法兰克人的统治。 尼德兰時代公元695年,威利布罗德(Willibrordus)被指派为弗里斯兰主教。 703年或704年,丕平二世将乌得勒支赠与威利布罗德,作为他向北方传教的基地。 1122年,乌得勒支取得城市资格。此后,乌得勒支主教同时享有乌得勒支省及更东北方领地的行政权力。 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成为尼德兰17省的领主。1528年,乌得勒支主教的世俗行政权力也被收归查理五世。 乌得勒支同盟1579年,北方7省缔结乌得勒支同盟,共同反抗西班牙统治。同盟的成立标志着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开端。 1580年,信奉新教为主的同盟废除了主教,包括乌得勒支总主教。 在17世纪,乌得勒支成为荷兰水道上的重要堡垒。 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在乌得勒支签订了烏特勒支条约。 1843年,连接阿姆斯特丹和乌得勒支的铁路通车。乌得勒支逐渐成为荷兰铁路网的枢纽。随着工业革命在荷兰的开展,城市也迅猛的扩张起来。 1920年代到1930年代,新兴中产阶级居民区不断拓展。 德国時代二战期间,乌得勒支被德国统治。1945年5月5日,驻荷兰德军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1945年5月7日,加拿大军队进驻,乌得勒支被解放。 經濟烏特勒支的經濟很大一部分是依靠當地的大型機構。製造業的影響力相對較小。大型銀行荷蘭合作銀行的總部位於該市。 烏特勒支是荷蘭鐵道網路的中心,也是荷蘭鐵路的總部所在地。荷鐵前總部「De Inktpot」是荷蘭最大的磚造建築。該棟建築物目前是由ProRail所使用。 大型室內購物中心Hoog Catharijne位於中央火車站及市中心之間。由於走道被認為是如同街道的公共空間,也是車站往市中心的主要通道,因此整夜開放。未來20年內(自2004年起),Hoog Catharijn部分地區將因為車站站區翻修而消失。部分因建造中央車站和購物中心而填起的運河網路將被復原。 Jaarbeurs位於中央火車站西方,是荷蘭最大的會議中心之一。 另外,Voordorp區擁有一個二手車市場,是歐洲最大型的二手車市場之一。二手車市場每週二營業,國定假日除外。拍賣數千輛二手車的市場吸引了東歐國家的消費者,甚至組成特殊的單程巴士旅遊來此消費。 文化博物馆
學校名人
姐妹城市参考文献外部链接参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