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鐘經
《三鐘經》(拉丁語:Angelus)原意為天使,为記述聖母領報及基督降生的天主教經文。 概述《三鐘經》的格式類似日課。誦念完《三鐘經》後,習慣誦念《聖三光榮經》。《三钟经》是默想耶稣基督降生成人奥迹的经文,它包括三节《圣经》,且每节后加念一遍《圣母经》。由於誦念《三鐘經》是在早上六時、中午十二時及下午六時,教堂會鳴鐘以提醒信友祈禱,故得其名為「三鐘經」[1][2][3][4][5][6][7]。每逢教宗舉行公开接见活动,教宗都會在聖伯多祿廣場与信眾一同誦念。 歷史此经文始于1269年的方济各会修院,起初僅限于早上诵念。方济各会劝导信友们在晨鐘敲響时默想耶稣诞生的奥迹。黎华的波文星会士(Bovensin of Riva;1260年至1315年)又在米兰及其附近将此经文规定在晚上誦念。不久,《三钟经》传遍欧洲各地。 居于法国阿维尼翁的教宗若望二十二世(1316年至1334年期間在位)于1318年10月13日正式批准可在晚上念《三钟经》。据传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在这一天晚上撰寫他的名著《神曲炼狱篇》,書中即提及此事。 而在中午念《三钟经》的习惯可視為始于教宗加理多三世(1455年至1458年期間在位)時期,加理多三世于1456年规定在午時誦念《三钟经》及三遍圣母经,为十字军胜利祈祷,自此《三钟经》正式形成。法王路易十一(1423年-1483年)命令全國的信眾于中午敲钟時誦念《三钟经》,而他每次听到钟声时,便下马跪地誦念。 教宗本笃十三世(1724年至1730年期間在位)在教會傳統之基礎上再次强调《三钟经》的意义,同时又规定在复活期內以《天皇后喜樂經》)代替《三钟经》。教宗保禄六世(1963年至1978年期間在位)在《圣母敬礼》宗座劝谕中强调《三钟经》的价值,闡明此经文包括一个简单的架构,如天使报喜,圣母的回应,同时它乃基于《圣经》,即包括圣路加和圣若望福音所记载的,让人们默想耶稣降生成人,其苦难圣死和复活的奥迹。 经文文言文版本
白話文版本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