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條簪
三條 三條簪於2024年6月,入選福州鼓樓區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11月初,以「福州傳統梳妝技藝(三條簪)」入選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關於三條簪的歷史來歷,有諸多說法: 說法一在汉國的武帝時期,闽越国被汉國出征的軍隊亡國。漢軍進駐閩越國之後,無惡不作,屠殺闽越國的所有男人,並且强娶閩越國本土妇女為妻。但是闽越國的妇女誓死不从,便在发髻上插刀子以防身。后来發展成為在福州地區的婦女发髻上的頭飾三条簪。[3] 說法二在大明的嘉靖年間,倭寇時常來袭扰福州城。福州婦女不甘屈辱,在身上隨身携带着短小锋利的铁器,用以防禦沿海袭来的倭寇。后来,为了携带方便與隐蔽,福州婦女就把这种小铁器改制成簪子,插戴在发髺内,用来防身和杀敌,如果日子实在难过,甚至可以用于自杀。后来渐渐地演变成使用银器打制,後期慢慢變成象征性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
樣式头饰呈刀剑形,多數是银质,也有使用白銅,每條長約20厘米,重約七八錢至一兩,中间一刀豎插,刀尖朝天。左右两刀横插,刀尖朝外,相互对称,插戴在发髻上。鄉下地方的貧戶也有用削竹制成的,個別富戶中簪也有用黃金制成。簪的形狀扁平如劍,上尖,劍身鏤刻有花紋。中簪劍刃向上,左右兩支簪交叉,劍刃向外,三簪同插於發髻之間。[5][6] 參見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