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公报 (传教士报纸)
《万国公报》是1868年9月5日在上海由林乐知等传教士创办的一份刊物。同时也是一份对中国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刊物。 历史《万国公报》原名《教会新报》(CHURCH NEWS),1868年9月5日在上海创刊,早期为周刊,主办人是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以林华书院的名义出版,由上海美华书馆负责印刷。起初为宗教性质刊物,林乐知在《中国教会新报》第一期上发表的《中国教会新报启》一文中写道:“俾中国十八省教会中人,同气连枝,共相亲爱,每礼拜发给新闻一次,使共见共识,虽隔万里之远,如在咫尺之间,亦可传到外国有中国人之处。”此时教会新报着重刊登阐释教义的文章,以及沟通教徒教友情况的“各地教友来信”等[1]。 1874年9月5日,《教会新报》出至301期时改名为《万国公报》(The Globe Magazine),报刊内容开始演变为非宗教性质,仍为周刊。1883年出至750期时,因经济原因停刊。 1889年2月《万国公报》复刊,成为广学会(CHRISTIAN LITERATURE SOCIETY FOR CHINA)的机关报,英文名改為The Review of the Times,同时改为月刊,仍由林乐知主编,李提摩太和丁韪良等外籍传教士也参与过编撰工作。售量约为四千份。 1907年5月30日林乐知在上海病逝後,《万国公报》也在7月终刊。 刊物特点更名《万国公报》后,虽然名为教会刊物,实际上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侧重传教,演变为侧重刊登政治时事内容。在成为广学会机关刊物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其内容上关注教会内容不多,热衷于“西学”;并于每期扉页上,附印一行字:“本刊是为了推广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 《万国公报》上的文章,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京报”,记录清廷的诏书、大臣的奏折、朝野的动向;第二类是选登的一些关于外国的时事要闻;第三类是各种文章,内容包罗万象,从时事评论到科学介绍都有。 影响与评价在中国发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份杂志。当时的人称“西学新知之总荟”——当时的知识分子如果想要了解西方的知识学问的话,一定要看万国公报。在1896年維新前後,發行量曾高達38400份,1903年发行量达5.4万多份。成为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刊物。 由于其广泛介绍西方,受到维新人士和地方要员的重视。从李鸿章、张之洞这些重要的政府官员到日本天皇都长期订阅这份杂志。孙中山先生所写“致李鸿章书”,“上李鸿章书”也都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林语堂称透过《万国公报》,林乐知成为他生命中,影响最大、决定命运的人物。光绪皇帝曾购回广学会出版的89种书籍和全套《万国公报》。1899年2月到4月,《万国公报》第121至124册连载李提摩太和蔡尔康編寫的《大同学》,裡面提到李提摩太和蔡尔康翻譯的《共产党宣言》內容以及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中文翻譯名[2]。1876年,清政府表彰林乐知的贡献,授予他五品顶戴官衔。 注释参考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