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中国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世紀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年代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 1950年代中国大陆 / 1960年代中国大陆 / 1970年代中国大陆
年份 1942年中国 / 1943年中国 / 1944年中国 / 1945年中国 / 1946年中国 / 1947年中国 / 1948年中国 / 1949年中国 / 1950年中国大陆
纪年 丙戌狗年)、中华民国35年

大事記

  • 中國各界爆發維護國權運動,反對東北特殊化,要求蘇軍依約撤離東北,國際間均不值蘇聯之行為[2]:150
  • 2月1日——蔣介石與周恩來會談,蔣介石表示政府僅派張治中一人出席軍事三人小組,張群不再參加;周恩來轉達毛澤東關於軍黨分立、國共長期合作之意見,並謂毛澤東將參加聯合政府[1]:7970
  • 2月15日——國民政府令:湯恩伯陸軍中將特加陸軍上將銜[1]:7986
  • 2月19日——蔣介石在新生活運動十二週年紀念會上稱要全國同胞「務必明禮義,知廉恥,負責任,守紀律,振衰起敝,貫徹始終。」[1]:7990
  • 2月21日——國民政府授予魏德邁青天白日勳章[1]:7991
  • 2月23日——國民政府令: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賀國光另有任用,應免本職,特任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昌行營主任;特任朱紹良為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兼軍事委員會辦公廳主任[1]:7993
  • 2月24日——蔣介石巡視南京、上海、杭州等地完畢,是日返抵重慶[1]:7993
  • 2月25日——《關於軍隊整編及統編中共部隊為國軍之基本方案》簽定[2]:152
  • 2月26日——蘇軍發表撤軍聲明[2]:150
  • 3月1日——國民政府特派張厲生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總事務所主任,邵力子國民大會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7997
  • 3月6日——民国政府照会苏联,撤军期限已过,苏军尚未完全撤退,要求苏联政府饬令“即行撤退”[8]
  • 3月12日——东北局电告中共中央,苏军通知将于13日撤离沈阳,希望东北民主联军“迅速攻入沈阳”,而且“凡红军撤退处都可打”[8]。3月中旬,东北局再表示,凡苏军撤离之地,包括沈阳和四平,“我可以放手大打,并希望我放手大打”[8]
  • 3月13日——蘇軍撤離瀋陽[2]:150。国军进占沈阳,随后向南进攻本溪,向北增援四平[8]
  • 3月14日——蘇軍撤離四平街[2]:150
  • 3月17日——東北民主聯軍攻陷四平街[2]:150
  • 3月27日——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和美国代表吉伦於重慶怡园正式签订关于派遣執行小組前往東北調處停止衝突協定[1]:8019
  • 3月28日——國民政府特派張治中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西北行營主任[1]:8019
  • 4月1日——山東棗莊解圍,國共雙方協議自即日起,雙方部隊同時撤退,以棗莊為中心,5公里半徑之周圍為非武裝地區,不得駐紮任何部隊[1]:8024
  • 4月5日——長春蘇軍大量撤退[1]:8028東北民主聯軍蘇軍撤退後一個半小時,對原本由中蘇共管的長春發動攻勢,並在4月8日佔領長春[9]:202-203,國民政府認為此舉違反《一月停戰令[10]
  • 4月6日——國民政府特派郭懺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副主任[1]:8028
  • 4月9日——蔣介石偕蔣經國飛抵貴州視察[1]:8030
  • 4月10日——蘇軍撤離長春[2]:150
  • 4月18日——東北民主聯軍攻陷長春[1]:8036,國軍傷亡4千餘人[2]:150。馬歇爾再度訪華[2]:154
  • 4月22日——蘇軍撤離齊齊哈爾[1]:8039
  • 4月23日——國民政府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予以恢復設置,原設成都行轅撤銷,所有業務歸併重慶行營辦理,特派何應欽為行營主任,未到任前由張群兼任[1]:8039
  • 4月25日——正午,哈爾濱市蘇軍全部撤離[1]:8040
  • 4月26日——東北民主聯軍攻陷齊齊哈爾[1]:8041
  • 4月27日——蔣介石月25日飛抵成都,4月28日上午飛重慶[1]:8041-8042
  • 4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和平進入哈爾濱[1]:8042
  • 4月30日——蔣介石離開重慶飛抵西安[1]:8043。國民政府頒佈還都令[2]:147
  • 5月1日——國軍新六軍廖耀湘部攻本溪,5月3日攻占本溪;中國戰區美軍總司令部宣布撤銷,另組駐華美軍總司令部,吉倫、麥克魯任正副司令;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重慶行營正式成立,張群兼代行營主任[1]:8044-8045。东宁五一暴乱,在东北东宁县,反对中共政权暴乱,在国民政府和中共政权争夺东北控制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暴乱。
  • 5月2日——蔣介石偕宋美齡由西安飛漢口[1]:8045
  • 5月3日——蔣介石由漢口飛抵南京[1]:8046。國軍克服本溪[2]:154
  • 5月4日——蔣飛抵首都[2]:147。绥芬河五四暴乱,在东北绥芬河,东北反对中共政权的暴乱之一。
  • 5月5日——國民政府正式在南京恢復辦公[2]:147。蔣介石率黨、政、軍要在南京中山陵舉行還都大典,與會者萬餘人[1]:8047
  • 5月8日——绥阳五八暴乱,在东北绥阳县,东北反对中共政权暴乱之一。
  • 5月9日——何應欽在南京陸軍總司令部答記者稱,軍事委員所屬軍令部、軍政部、軍訓後勤部、政治部及參謀本部於5月15日結束,陸軍總司令部月末結束,成立國防部,直隸行政院,最高統帥權屬於國家元首[1]:8049-8050
  • 5月13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杜聿明下達進攻四平街之命令,5月14日廖耀湘新六軍、彭鍔第八十八師等10個師成左、中、右三個兵團,輪向四平街實施進攻[1]:8052
  • 5月14日——國民政府令免錢大鈞上海市市長本職,任命吳國楨為上海市市長[1]:8052
  • 5月15日——东安保卫战、鸡宁保卫战、牡丹江保卫战,东北反对中共政权暴乱之一。
  • 5月18日——夜,東北民主聯軍全部從四平街撤退,部分主力撤至松花江北岸[1]:8055。国军因战线过长,止步于松花江[8]
  • 5月19日——孫立人新一軍進占四平街,陳林達之第一九五師攻占四平街東側哈福屯,歷時33天之四平街攻防戰至此結束[1]:8055。國軍克復四平街,東北民主聯軍傷亡過半[2]:154
  • 5月22日——東北民主聯軍完撤出長春[1]:8057
  • 5月23日——蔣介石偕宋美齡、白崇禧、張嘉璈由南京飛抵瀋陽[1]:8058。國軍克復長春[2]:154
  • 5月25日——政治和談會議在南京重開,政府代表王世杰、邵力子、張厲生、雷震同中共代表周恩來、董必武、陸定一就停止衝突、恢復交通、宣傳休戰諸問題進行商談[1]:8059
  • 5月27日——國民政府令桂永清為中華民國駐德軍事代表團團長[1]:8061
  • 5月28日——國民政府特派湯恩伯為首都衛戍司令[1]:8062。國軍克復吉林[2]:154
  • 5月31日——國民政府特任白崇禧為國防部部長,陳誠為參謀總長、兼任海軍總司令,顧祝同為陸軍總司令、免徐州綏靖公署立任本職,周至柔為空軍總司令,黃鎮球為聯合後方勤務總司令,薛岳為徐州綏靖公署主任[1]:8064
  • 国共就苏北政权的谈判陷入僵局,此时国军为保卫南京侧翼安全,向苏中和苏北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13]:2
  • 7月5日——國立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由美國返回中國抵達上海[1]:8099
  • 7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任命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為美國駐華大使[1]:8101
  • 7月14日——蔣介石偕宋美齡由南京飛往廬山牯嶺避暑[1]:8104
  • 7月15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由北平飛往南京[1]:8105
  • 7月17日——國防最高委員會決議:各地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營改稱國民政府主席行轅,其組織及職權仍照舊[1]:8107
  • 7月19日——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廬山牯嶺蔣介石行館向蔣呈遞國書,7月20日司徒雷登返回南京[1]:8108
  • 7月26日——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訊南京大屠殺慘案,中國政府派許傳音在法庭作證,許陳述目睹日軍在南京殺人、放火、強姦暴行[1]:8112
  • 7月29日——解放軍襲自天津至北平換防之美軍於平津公路之安平鎮,美軍傷亡甚眾[2]:154
  • 11月1日——蔣介石就任國防部預備幹部管訓班青年轉導處處長,原兼處長陳因公務繁忙辭去兼職[1]:8198。國軍登陸煙台[2]:154
  • 11月4日——國民政府代表外交部長王世杰、外交部條約司司長王化成與美國政府代表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美國簽約全權代表駐天津總領事施麥斯在南京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凡30條[1]:8200
  • 11月25日——國民大會舉行第一次大會,出席1,248人,蔣介石任主席[1]:8217
  • 11月30日——上海市警察局黃浦分局為整飭市容,拘押攤販300餘人,是日被押者之家屬老幼300餘人前往遞送寒衣,遭警局拒絕,群情激憤,與警方衝突[1]:8222
  • 12月12日——李宗仁由南京乘專機離開南京返回北平,李稱因胃病未愈,暫請假休養,又謂共產黨問題不甚簡單,「時局前途難推斷」[1]:8233
  • 12月13日——國軍克復鹽城[2]:154
  • 12月18日——國民政府特任張繼為國史館館長[1]:8238

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韓信夫、劉明逵、郭永才、王明湘、齊福霖、范明禮、張允侯、張友坤、章伯鋒、胡柏立、耿來金、劉壽林、鍾碧容、鍾卓安、陳崧、王好立、朱信泉、任澤全、蔡靜儀、丁啟予、陳永福、嚴如平、柏宏文、吳以群、羅文起、查建瑜、婁獻閣、白吉庵、李靜之、張小曼、石芳勤、徐玉珍、江紹貞、熊尚厚、吳以群、劉一凡、郭光、郭大鈞、王文端、李起民、李隆基、常丕軍、劉敬坤、陳道真、李振民、張振德、梁星亮、陳仁庚、董國芳、張守憲、王榮斌、陳敏、章笑明、汪朝光、卞修躍、賈維、陳民、朱宗震編著.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3. ^ 卓兆恒. 停战谈判资料.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473. 
  4. ^ 林桶法. 戰後中國的變局: 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3: 132. 
  5. ^ 5.0 5.1 秦孝仪. 中華民國政治發展史. 近代中國出版社. 1985: 1422. 
  6. ^ 李雲漢. 中國近代史. 三民書局. 1985: 362. 
  7. ^ 7.0 7.1 王昇, 曹敏合. 俄帝侵華策略之硏究.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77: 157. 
  8. ^ 8.0 8.1 8.2 8.3 8.4 沈志华. 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爱思想. [2022-1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2). 
  9. ^ 梁敬錞譯註 (编). 《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簽注》.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10. ^ 秦孝儀主編 (编). 《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七編《戰後中國》(三). 台北. 
  11. ^ “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个称谓,何时被正式使用?. 中国军网. [2023-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4). 
  12. ^ 12.0 12.1 辛灏年. 谁是新中国. 夏菲尔出版社. 2012: 547. ISBN 9789881589354. 
  13. ^ 谢声溢:《徐州绥靖概要》,194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