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刀币

齐国刀币,拍摄于山东博物馆
六字刀,拍摄于中国钱币博物馆
青岛市博物馆所藏“节墨之法化”刀币

齐国刀币,又称齐刀,指中国先秦时期齐国铸行的刀币。最迟在春秋中期,齐国已大量铸行刀币,直至秦朝统一货币,齐刀一直是齐国最主要的流通货币。齐刀主要流通于齐国,临近的等地亦有流通。目前已经发现并著录的齐刀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齐建(造/返)邦长法化”等数种;又根据正面钱文字数分别称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齐刀比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称,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有边郭,刀的末端有圆环,刀环周正饱满,面、背有文字或饰纹,正面钱文一般为地名加“法化”,早期齐刀多断脊,晚期则不断脊[1]

基本形制

齐刀是仿当时被称为“刀削”的工具青铜刀铸造,但与“刀削”在形状上已有很大的区别。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部分组成,刀首近于三角形,刀身和刀柄近于长方形,刀环呈圆形。整体长度为十八厘米左右,与人手长度相近,六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即《周礼·考工记》所载“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2]

币种

齐之法化

齐之法化,该币一般长18.3-18.5厘米,宽2.87厘米,重44.5-50.5克。[3]

安阳之法化

安阳之法化,五字刀,该币长18-18.5厘米,最宽2.8-2.9厘米,重44.5-47克。[3]

节墨之法化

节墨之法化,五字刀,“节墨”即今山东即墨。该币一般长18.5厘米,最宽2.8-3厘米,重59-61克。[3]

簟邦法化

齐明刀

齐法化

齐法化,为田齐所铸。长约17.8-18.7厘米,宽2.6-2.9厘米,重40.8-50.4克。[3]

六字刀

齐六字刀,正面钱文为六个阳文篆书文字,又称“齐建(造/返)邦长法化”,钱文第二字考释未定论,有“建”、“造”、“返”、“通”、“徙”等解释,以前三种较为主流。该币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纪念币”。一般认为为田齐所铸,该币约18.2-18.5厘米,宽2.6-2.9厘米,重42.3-47克。[3]

铸造工艺

铭文释读

铭文 见于 释读 备注
齐大刀齐之大刀齐返邦长大刀等币 自清朝末年以来[4]:9多被认为是“灋”字的省化“法”字的进一步省化“去”字。以战国文字考察,“灋”是系文字,见于云梦秦简;而“法”是六国文字,见于古代印玺等处。王献唐、裘锡圭、何琳仪等学者则认为“”字应释为“大”,其下方的“口”为装饰部件,无实际意义。[5]:3
齐返邦长大刀的第二字 其释读具有较大争议,自清代以来,有“造”、“建”、“通”、“徙”、“途”、“返”等多种观点,其中以释为“造”、“建”、“返”三字影响最大。[4]:9
明刀面文 释读在清代以来未成定论,是刀币研究中的热门、难点问题之一。清代释读主要有“明”、“莒”、“泉”等,民国之后,又有“易”、“盟”、“召”、“匽”、“邑”、“眼”等释读,其中以释“明”和释“匽”影响最大。[4]:4

参考

  1. ^ 什么是齐刀?. 广州货币金融博物馆. 2011-06-13 [2020-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2. ^ 《两岸钱币》报刊载《中国金币》杂志文章(图). CNTV中国新闻网. 2011-05-07 [2020-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3.0 3.1 3.2 3.3 3.4 齐刀. 华夏收藏网. 2012-03-12. [失效連結]
  4. ^ 4.0 4.1 4.2 张驰. 钱币文化丛书 中国刀币汇考.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9787202022054. 
  5. ^ 何琳仪. 古币丛考. 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刊.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06-01. ISBN 978781052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