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藤勇

齋藤勇
斉藤勇(さいとう・いさむ)
出生1904年明治37年
 日本山形縣
逝世1987年昭和62年
 日本山形縣
国籍 日本
民族大和民族
语言日語

齋藤勇(1904年—1987年),出生於山形縣法政大學畢業,歌人、教育者。 法政大學畢業後在北原白秋的建議下渡台,曾任淡水中學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宜蘭中學教師,歌誌《臺灣》主宰(引揚後改名為《黃雞》)。1946年引揚回到山形,持續致力於地方短歌與教育。 與著名英國文學學者齋藤勇(さいとう・たけし,1887年-1982年)姓名相同,讀音不同。

生平

日本時代(出生、法政大學)

齋藤勇出生於山形縣地主家庭,父親為順太、母親為鐵代,是家中八位子女中排行第四。畢業於南遊佐小學校高等科、鶴岡中學校。年少時代即醉心於父親、兄長藏書的齋藤勇,在進入中學後,因為家庭不睦,使他開始創作短歌投稿至加藤磯吉的《葡萄園》,也自行出版過同人誌《密欒》[1]

法政大學入學後,受到成立法政短歌會的飯田莫哀推薦,而進入《霸王樹》。此時齋藤勇師事於歌人橋田東聲,橋田1930年逝世後,轉而師從臼井大翼[2]。1930年3月畢業於法政大學法文學部文學科[3] ,自1932年至1937年,約五年時間,齋藤勇於木村捨録主持的《日本短歌》擔任編輯,而後渡台。

臺灣時代前期(渡台、臺灣歌人俱樂部)

齋藤勇在北原白秋的介紹下來到臺灣。渡台後,1937年6月11日舉辦「齋藤勇歡迎會」,並從《台灣日日新報[4]可見齋藤勇來台情況。報導中齋藤勇的頭銜為《日本短歌》的主宰者,並且受到淡水中學招聘來到臺灣,該歡迎會的主要聯絡人為樋詰正治或川合良藏(誤記,應為「良三」)。另從《歌壇新報》(1937年8月5日)報導中,可見歡迎會盛況:

(齋藤勇歡迎會)在あらたま、霸王樹、國民文學、原生林、相思樹同人以及其他有志之士的參與下,6月11日於台北蓬萊閣舉辦。包含台北帝大文學部長矢野峰人島田謹二,《臺灣日日新報》西川滿、高等學校的松村一雄,台北醫院院長夫人等約三十人出席。另有《あらたま》的平井(二郎)、濱口(正雄)、樋詰(正治)夫婦,《霸王樹》的川合良三,《國民文學》的國川雄,《相思樹》的川見駒太郎,《原生林》的田淵武吉等人,可謂近年來的盛會。[5]

乘著此勢頭,齋藤勇提出成立「臺灣歌人俱樂部」的想法,1938年1月,以濱口正雄、川見駒太郎、川合良三田淵武吉、並川並雄、國川雄、齋藤勇等人為委員的「臺灣歌人俱樂部」於正式成立。並於1月29日在台北公會堂舉辦「臺灣歌人俱樂部第一回總會」。

於此同時,齋藤勇任淡水中學教師,並且主編了《馬偕博士的實績(マッカイ博士の業蹟)》[6],該書是由於1932年正逢馬偕抵達淡水60周年,因此由淡水中學為中心發起的書籍編纂計畫,卻因發生「世間所周知的某事件」而一時停止。直至校長有坂一世上任,才重啟此計畫,並改由齋藤勇主編。全書分為研究篇、追憶篇、雜纂篇,由早坂一世作序。最終於1939年5月20日做為「淡水學園叢書 第二篇」出版。同年,齋藤勇繼續編纂「淡水學園叢書 第三篇」《續支那事變歌集(続支那事変歌集)》,為一本集結該校女學生所作短歌的書籍。之後,由於齋藤勇希望前往台北任教,在此要求下,由任職台北第一師範學校的佐藤原治斡旋,齋藤勇轉任臺北第二師範學校擔任教諭[7]

對於臺灣歌人的集會結社,齋藤勇希望能於「臺灣歌人俱樂部」之外,有更進一步行動。因此,1939年9月30日,齋藤勇於歌人俱樂部委員會會議後,提出了成立機關誌《臺灣》的想法,但遭到《あらたま》方面的反對,認為「於臺灣各結社歷史複雜的關係下(成立《臺灣》)是不允許的,台灣諸社的所成立的立場皆不相同(在台諸結社の歴史竝に複雑なる相互関係はこれを許さず、全く別箇の立場から結成されたのである。)」[8]。因而原本欲做為「臺灣歌人俱樂部」機關誌的《臺灣》,最終由齋藤勇以12月22日下村海南訪台的歡迎會為契機,並且在「臺灣歌人俱樂部」的後援下,舉辦「《臺灣》成立披露會」,並於隔年4月發行《臺灣》創刊號。

臺灣時代後期(歌誌《臺灣》、大東亞戰爭)

據齋藤勇於戰後提及《臺灣》成立過程,提及:

昭和十五年(1940年)四月出版的第一號,大小為四六版一百四十頁,由於是以大量波納爾(Pierre Bonnard)版畫裝飾具有份量的一冊,因此在質量上足以壓倒內地各種雜誌。[9]

而日治時期臺灣短歌研究者賴衍宏教授認為,從第一期《臺灣》中,可見到齋藤勇曾任《日本短歌》編輯的痕跡。包含《臺灣》的規定與《日本短歌》的規定(さだめ)有極為相像之處。而《臺灣》創刊號的排版,主要由三個生物構成,也形似《日本短歌》第三卷第三號的封面[10]。 另外,從創刊號中發起人與贊助員名單中,可見齋藤勇對於此刊物著力至深。發起人和贊助員名單如下:

發起人
石井權三  稻田 尹  濱口正雄
西山亦義  新原保広  陳 逸松
張 文環  小山捨男  渡邊義孝
加藤春城  川見駒太郎 川合良三
長井永太郎 並川定雄  中村地平
村山 勇  野田安樹  野元純彥
国川 雄  國枝龍一  山中 樵
山下政一郎 松井 實  松村一雄
真杉静枝  藤谷芳太郎 福田良輔
富名腰尚武 藤野菊治  藤田憲三
黃 得時  有坂一世  齋藤勇
里井宥二良 坂元憲二  木下静涯
由解 實  下平加賀雄 塩月桃甫
平井二郎  樋詰正治
贊助員
石榑千亦  尾崎秀真  神田喜一郎
吉井 勇  吉岡堅二  中河与一
植松 安  矢野峰人  松村英一
安藤正次  北原白秋  下村海南[11]
(粗體為編輯委員)

從名單判斷,井東襄認為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為「與齋藤勇有關的歌人與學者」、「台北帝大關係學者」、「自以前起『短歌誌』的關係者」以及「一般的文人與文化人」。第一項如:身為齋藤勇上級長官的石井權三(臺灣總督府視學官)與藤谷芳太郎(台北第二師範學校校長)兩人以及上述提及的有坂一世(淡水中學校長);第二項如:矢野峰人(本名:矢野禾積,文政學部教授)、植松安(文政學部教授)、神田喜一郎(文政學部教授)、福田良輔(文政學部教授)。而「自以前起『短歌誌』的關係者」如出席過齋藤勇渡台送別會的松村英一、歌誌《あらたま》發行者樋詰正治。最後文化人則如張文環陳逸松黃得時等人[12]。 除了第一卷刊載的發起人與贊助員名冊外,可見卷末的發行資訊如下:

臺灣 (每月一回一日發行)
本號特價 七十錢
普 通 號 五十錢
昭和十五年四月二日印刷納本
昭和十五年四月五日發  行
編輯兼發行人 野田鹿雄(台北市太平町二ノ十八)
印刷者    青木一良(台北市太平町二ノ十八)
印刷所    三和印刷所(台北市建成町四ノ二七)
發行所    臺灣社(振替臺灣八四五八番)[13]

於版權頁中「編輯兼發行人」名字為野田鹿雄,根據齋藤勇自述,當時野田鹿雄負責會計,實際上編輯實務仍是由齋藤勇負責[10]。然而,《臺灣》創刊後,戰事升溫,對此齋藤勇如此說道:

戰局很快地進入大東亞戰爭,事態逐漸嚴峻,加上用紙的取得以及內容檢閱的重重難關,自第三號始,大小縮為菊版,並且頁數也減少了。結果,變成完全沒有刊載短歌以及「短歌以外的原稿」的餘裕。因此《臺灣》成為了純粹的短歌雜誌。[9]

從上述文字可以發現,齋藤勇在創立《臺灣》時,並非一開始便希望成立一本歌誌,而是一本綜合性的文學雜誌,因此第一期內容包含評論、譯詩、漢詩、隨筆、俳句短歌、隨感等不同類型的文學。然而由於時局變換,在用紙限制等政策下,不得不轉為一本歌誌發行。

在殖民地政府逐漸掌握的文學者動態的1940年代,1941年由「台灣詩人協會」改組的「台灣文藝家協會」再次改組。改組後臺灣文壇檯面上歌人、俳人、作家等皆入列。以會長矢野峰人為首,歌人、俳人幹部包含齋藤勇(短歌理事)、田淵武吉(短歌理事)、平井二郎(短歌理事)、山本孕江等人(俳句理事)[14]

而1943年相繼成立日本文學報國會臺灣支會與臺灣文學奉公會,齋藤勇亦被選為兩個部會的理事。同年,舉辦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齋藤勇與其他三位(長崎浩周金波楊雲萍)成為臺灣代表。臺灣代表於8月22日抵達東京、25日參與發會式、26與27日為決戰會議、28日視察,9月1日起則遊覽名古屋伊勢大阪奈良等地,於決戰會議中,齋藤勇言及「期待擊滅英美文學樹立的重大效果」[15]

11月,由臺灣文學奉公會主辦的「決戰臺灣文學會議」,由《文藝臺灣》主持者西川滿提出成立一本臺灣文學奉公會的機關誌(〈文藝雜誌的戰鬥配置〉),並且「獻出」自身主持的《文藝臺灣》,齋藤勇也附和此呼應願意獻出《臺灣》。而最終僅有《文藝臺灣》與張文環的《臺灣文學》合併為《臺灣文藝》,齋藤勇的《臺灣》則持續發行。1944年10月,齋藤勇轉任宜蘭中學,隔年齋藤勇自宜蘭徵召入隊,於當地奉獻勞力,又因空襲、用紙等因素,《臺灣》於1945年2月休刊。而齋藤勇便於宜蘭迎接終戰[16]

引揚後山形時期(歌誌《黃雞》)

終戰後,齋藤勇回到故鄉山形。短歌事業上,雖然中間一度停止八年時間,但後將歌誌《臺灣》改稱為《黃雞》後順利發行。齋藤勇亦任「山形新聞歌壇」、「農村通信歌壇」選者。也擔任酒田工業高校等11間學校的校歌歌詞創作。除短歌外,齋藤勇也持續投身教育工作。先後任酒田北高校、遊佐高校、酒田商業高校校長,退休後,任酒田女子高校勤務。[1]1973年獲得第19回齋藤茂吉文化賞[17]。1987年齋藤勇逝世,享壽84歲。 戰後,齋藤勇著述豐富,有隨筆集《雪をんな》、《見えざる人》、《続.見えざる人》、歌集《母川回帰》。

略年表

  • 1904年 出生於日本山形縣
  • 1930年 畢業於法政大學法文學部文學科
  • 1932年 進入《日本短歌》擔任編輯
  • 1937年 在北原白秋的邀請下渡台,任淡水中學教師
  • 1938年 結合當時臺灣的俳人歌人,成立「臺灣歌人俱樂部」
  • 1939年 編纂《マッカイ博士の業蹟》、《続支那事変歌集》兩書,轉任臺北二師教諭
  • 1940年 主宰歌誌《臺灣》發行
  • 1941年 任改組後「台灣文藝家協會」短歌理事
  • 1943年 任日本文學報國會臺灣支會與臺灣文學奉公會理事,代表臺灣參與第二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
  • 1944年 轉任宜蘭中學
  • 1945年 收到徵召,於宜蘭奉獻勞力,《臺灣》休刊
  • 1946年 引揚回到故鄉山形,《臺灣》改名《黃雞》繼續發行
  • 1965年 出版隨筆集《雪をんな》
  • 1966年 編纂《歌集 庄内》
  • 1967年 出版歌集《母川回帰》
  • 1973年 出版隨筆集《見えざる人 : 随筆集》,獲第19回齋藤茂吉文化賞
  • 1981年 出版歌集《縮刷・改訂版 母川回帰》
  • 1987年 逝世,享壽84歲

著作目錄

隨筆集

  • 《雪をんな》(みちのく豆本の会,1965年)。
  • 《見えざる人 : 随筆集》(新星書房,1973年)。
  • 《見えざる人 : 随筆集 続》(黄鶏社,1991年)。

歌集

  • 《母川回帰》(新星書房,1967年)。
  • 《縮刷・改訂版 母川回帰》(新星書房,1981年)。
  • 《母川回帰 続》(黄鶏社,1989年)。

編選

  • 《マッカイ博士の業蹟》(淡水学園叢書,1939年)。
  • 《続支那事変歌集》(淡水学園叢書,1939年)。
  • 《歌集 庄内》(黄鶏社,1966年)。

研究論述

  • 井東襄,《大戦中に於ける台湾の短歌 : 斎藤勇を中心として》(近代文芸社,1998)。
  • 井東襄,《悲運の逸材斎藤勇 : 戦前戦後を通じる勇の相貌》(近代文芸社,1998)。

參考資料

  1. ^ 1.0 1.1 〈郷土の先人・先覚 斎藤 勇〉,查閱網址:http://www.shonai-nippo.co.jp/square/feature/exploit/exp106.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郷土の先人・先覚 斎藤 勇〉,查閱網址:http://www.shonai-nippo.co.jp/square/feature/exploit/exp106.htm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法政大学校友名鑑刊行会編,《法政大学校友名鑑》(東京:法政大学校友名鑑刊行会,1941年),頁(卒業生年度別名簿)34。
  4. ^ 〈齋藤勇氏歡迎會〉,《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37年6月9日,2版。
  5. ^ 賴衍宏,《日本語時代の台湾短歌 : 結社を中心にした資料研究》(日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学科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頁220-221。
  6. ^ 齋藤勇編,《マッカイ博士の業蹟》(淡水学園叢書,1939年)。
  7. ^ 賴衍宏,《日本語時代の台湾短歌 : 結社を中心にした資料研究》(日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学科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頁228。
  8. ^ 賴衍宏,《日本語時代の台湾短歌 : 結社を中心にした資料研究》(日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学科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頁221。
  9. ^ 9.0 9.1 賴衍宏,《日本語時代の台湾短歌 : 結社を中心にした資料研究》(日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学科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頁218。
  10. ^ 10.0 10.1 賴衍宏,《日本語時代の台湾短歌 : 結社を中心にした資料研究》(日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学科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頁217。
  11. ^ 〈雜誌「臺灣」趣意書〉,《臺灣》創刊號(1940年4月),頁139。
  12. ^ 井東襄,《大戦中に於ける台湾の短歌 : 斎藤勇を中心として》(近代文芸社,1998年),頁9-10。
  13. ^ 《臺灣》創刊號(1940年4月),頁140。
  14. ^ 周華斌,《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容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台灣的短歌與俳句文學》(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頁51。
  15. ^ 〈臺灣の文學運動は まだ團結が足らぬ 文學者大會 臺灣四代表交交語る〉,《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943年8月27日,2版。
  16. ^ 賴衍宏,《日本語時代の台湾短歌 : 結社を中心にした資料研究》(日本東京大学総合文化学科博士学位論文,2008年),頁229-230、241
  17. ^ 〈齋藤茂吉文化賞受賞者11-20回〉,查閱網址: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1005050445/http://cls.hs.yzu.edu.tw/laihe/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