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林天文台
鹿林天文台是一座設於臺灣嘉義縣阿里山鄉及南投縣信義鄉交界處,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地區鹿林前山的天文台,海拔2862公尺。前身為鹿林觀測站,由國立中央大學在1999年設立,目前由國立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管理。 歷史國立中央大學在1981年就在校內設有天文台。但因為校本部所在的桃園縣中壢市(今桃園市中壢區)光害逐漸嚴重,國立中央大學於1990年到1994年間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支持下,由蔡文祥教授開始進行臺灣天文台選址計畫,於鹿林前山設置臨時觀測站進行選址研究及天文教學。歷經3年的視寧度、氣候、夜天光背景等條件調查後,確定玉山國家公園的鹿林前山為優良的天文台址[1]。1997年獲得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計畫室(今國家太空中心)補助,興建鹿林第一座天文台超輕型望遠鏡(SLT),於1999年落成並於2000年開始進行觀測。2002年建置臺灣首座口徑突破1公尺的鹿林一米望遠鏡(LOT),同年冬季開始觀測。2011年曾規劃建造兩米望遠鏡,但因施工困難等因素,計畫最後無疾而終[2]。 設備鹿林一米望遠鏡鹿林一米望遠鏡(Lulin One-meter Telescope, LOT),是目前台灣口徑最大的通用型光學望遠鏡,為蓋賽格林反射式光學系統,具備良好的光學成像、指向精度和追蹤精度,配備有高靈敏度的天文CCD相機。鹿林一米望遠鏡以多波段成像及測光為觀測手段,開展各項科學主題的研究。同時積極參與國際天文聯測計畫,2003年鹿林一米望遠鏡加入伽瑪射線爆(gamma ray bursts, GRB)光學餘暉觀測行列,並與日本、中國大陸以及韓國的天文台合作成立東亞伽瑪射線爆觀測網(East-Asia GRB Follow-up Observation Network, EAFON),三年內成功觀測15個光學餘暉。2004-2007年臺灣超新星巡天計劃(Taiwan Supernovae Survey)利用LOT進行超新星巡天工作,共發現了15顆超新星。每年通常約有十幾個研究計畫在LOT上進行,十年來發表了近百篇研究論文。此外在研究之外也支援各大學天文觀測教學實習。 超輕型望遠鏡超輕型望遠鏡(Super Light Telescope, SLT),為鹿林天文臺第一座望遠鏡,原為自行設計製造的76公分超輕型望遠鏡(SLT76),於2000年開始進行觀測,但由於存在許多問題在2005年拆除,並在既有的圓頂內安裝了一具40公分的里奇-克雷蒂安望遠鏡(SLT40)。2006年開始進行鹿林巡天計畫(LUSS)搜尋太陽系小天體,三年期間共發現800多顆小行星。其中有300多顆已獲得永久編號。鹿林天文台發現的小行星目前已有103顆得到永久命名(詳見與鹿林天文台有關的小行星列表),小行星名遍全台,涵蓋台灣的人物、團體、地理、山水及原住民族。2007年LUSS首度發現彗星(C/2007 N3)與近地小行星(2007 NL1),該彗星後來命名為「鹿林彗星」(Comet Lulin)。LUSS計畫結束後,2010年起SLT40專注於變星、彗星的長期監測工作。[3] 鹿林寬視野望遠鏡鹿林寬視野望遠鏡(Lulin Wide-field Telescope, LWT),是鹿林天文台2017年建置的大口徑短焦比廣角望遠鏡,具備蓋賽格林反射式光學系統。主要為監測近地小行星、彗星等太陽系天體與變星的用途。 合作設備鹿林天文臺原先設有台美掩星計畫合作的50cm自動望遠鏡4部,由中央大學天文所與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美國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韓國延世大學共同合作。該計畫結束後原儀器拆除撤離,分別安裝中研院LATTE望遠鏡、成功大學RIFT望遠鏡兩座與中央大學與台北市立天文館共同管理的RoLIFE望遠鏡。 研究計畫
鹿林巡天鹿林巡天是鹿林天文台於2006年至2009年進行的近地天體搜尋計畫[13]The Lulin Sky Survey Telescope,[14]。使用一架視場27弧分的16-英寸(41-厘米)里奇-克萊琴望遠鏡,並使用內部開發的機器人軟件,可以在遠端遙控[15][16]。除了尋找新的天體外,該巡天調查還改進了已知小行星和彗星的軌道,並對一部分天體進行了光度測定分析[16]。主要研究人員之一,中山大學的學生葉泉志獲得了2007年卡羅琳·舒梅克贈款,用於開發該項目[13]。葉泉志後來從合作者林啟生於2007年7月收集的影像中識別出一顆彗星;這顆不同尋常的逆行彗星正式命名為C/2007 N3,後來被稱為鹿林彗星。這顆彗星在2009年2月離地球最近[17]。在巡天調查過程中,發現了781個新天體,包括鹿林彗星和碎裂成三個碎片的施瓦斯曼-瓦赫曼3號彗星[16]。鹿林巡天得益於它所在經度上的其它觀測站,很少在尋找小行星[16]。 相關影視作品參考資料
參見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