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
鲫(学名:Carassius auratus),通稱鲫鱼,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粵語稱為鰂魚,为鲤科鲫属的一种,在歐亞地區為常见淡水鱼。鲫鱼经过人工养殖和选育,可以产生许多新品种,例如金鱼就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观赏鱼类,为其下的指名亚种。 特徵本魚體側扁,頭略短,吻鈍圓,無鬚。鱗片大;魚體呈銀灰、黃色或紅色,背部顏色較深,腹部銀白色,各鰭灰色,尾鰭淺叉形,背鰭硬棘3至4枚;背鰭軟條14 -20枚;臀鰭硬棘2至3枚;臀鰭軟條4至7枚;脊椎骨30個,體長約50公分。 分布本魚原分布於中國除青藏高原外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体中等,並引進世界各地的淡水水域。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2] 生態鯽魚生活于水深20公尺以上,為初級淡水魚,棲息於河川中下游水草較多之淺水域、溪流或静水水体。對環境適應力強,體內的糖原使鯽魚能忍受含氧量不高的污濁水[3],生性敏感且警覺性高。屬雜食性,主要以藻類及小型底棲甲殼類為食。產粘性卵黏附於水草上,產卵期為3至9月。 經濟利用常作為水族市面上大型魚類或寵物水龜的餌料。也是相當普遍的食用魚,目前已大量養殖,適合清燉、紅燒,也是遊釣魚類。 名稱訛誤粵語中「鰂」與「鯽」發音相近,不過「鰂」字本義卻是指烏鰂而非鯽魚[4][5]。 亚种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