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延陀 是由鐵勒 部落聯合而形成的古代部落國家[ 1] ,其骨幹部落,以薛與延陀組成。是東部高車一部落。曾經於487年(齊永明 五年),隨阿伏至羅 到準噶爾盆地 建高車 國。其中族源來自匈奴 舊有統屬部落。
名称
杜佑 《通典》记载薛延陀中的延陀部是贺兰部 贺赖头 的后裔,与薛部杂居,因此号称薛延陀[ 2] 。
薛
司马迁 《史记 ·匈奴列传 》中提到:“後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國。”其中“薪犁”即7世纪所说的“薛”部。[ 3] [ 4] Golden (2011)认为“薛”音译的古突厥语词*sir派生自梵语Śrī “幸运、吉祥”。[ 5]
鄂尔浑碑铭 中,多处记录了“türk sri bodun ”,“薛”(sri )作为一部常与“突厥”(türk )一同出现[ 6] 。
延陀
“延陀”的词源有争议。欧洲的东方学家(如Vilhelm Thomsen)认为,延陀包含Tarduš 、Töliš 两部落。这样,“薛延陀”对应Syr-Tardush 。[ 7] 中国学者中,岑仲勉认为Töliš-Tarduš分别位于东部和西部,王静如引《新唐书 》认为分别位于北部和南部。[ 8]
Sergey Klyastorny (2003:305)、apud Golden (2018)提出,薛延陀对译的是*Sir-Yamtar ;[ 9] 其中[Ïšβara] Yamtar 是阙特勤 的一个同伴,见于铭文。[ 10]
《通典 ·卷199 》记载:“前燕 慕容儁 時,匈奴單于 賀剌頭率部 三萬五千來降,延陁蓋其後。與薛部雜居,因號薛延陁。”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 根据《元和郡县志》和《通典 》所记贺兰有“驳马”之意为着眼点,利用考古出土的碑铭以及语言学的内容进行考察,指出中古时期“延陀”二字的读音为 j·End·,贺兰部 的全称为ala-yundluγ ,即“有驳色马的国”。“贺兰”译自ala-yundluγ 的ala ,而“延陀”应该音译自ala-yundluγ 的yund 。中古时期, j·End·与 yund 完全一致。经过以上分析,包文胜认为,杜佑 把贺兰部和延陀部说成相同部落是可信的,“薛延陀”音译的词当为Sir-Yundluɣ [ 11] 。
历史
铁勒仆固部人仆固乙突 (?-678)墓志
仆固乙突 随葬的骑兵俑
仆固乙突 随葬的陶俑
仆固乙突 墓中的壁画
薛 与延陀 本为两部[ 12] 。薛部本自称薛/偰,兼并了延陀部后改称薛延陀。[ 13] [ 14]
南北朝 時遊牧於阿爾泰山 西南,額爾齊斯河 一帶,少數留在于都斤山 。他們的軍力很大。曾經多次反叛。六世纪中叶,准噶尔盆地 的敕勒人随突厥 土门可汗 东征柔然 后,散居在漠北的敕勒人分成15部,薛延陀为其中一部。
605年,薛延陀遭西突厥泥厥處羅可汗 的袭击,敕勒契苾 部首领契苾哥楞 自称易勿真莫贺可汗,反叛西突厥。薛延陀首领乙失钵 响应,自称也咥可汗,臣服于契苾部,保留了对丝绸之路吐鲁番段的控制。之后,被封为“小汗*Yetir”(ia-d'iet < *yetir < *yeti er“七部”)。610年,西突厥射匱可汗 (610–约618在位)即位,易勿真莫贺可汗和也咥可汗放弃了汗号,重新臣服于西突厥。继任的统叶护 可汗(约618–628在位)征服了铁勒 的所有7部。
627年,西突厥 汗國大亂。薛延陀首领乙失夷男 率7萬戶越阿爾泰山 进入東突厥 境内,击败了乙毗咄陆可汗 率领的军队。胜利后,敕勒的拔野古 、回紇 、同羅 相繼作亂。回紇 首领藥羅葛菩薩 自称“活頡利發”*kat-elteber [ 15] 或*war-hilitber [ 16] ,独立出来。薛延陀亦于629年在漠北立國,推乙失夷男為可汗,即真珠可汗 ,牙帳設在鬱督軍山 。630年接受唐朝 的可汗封号,徙庭于独逻河(今蒙古国 土拉河 ),成为唐朝抵抗东突厥的重要力量[ 17] 。“将夷男扶上可汗之位是迫于唐朝的压力,唐廷有意分解突厥可汗在这片地区的最高权力,同时也是为了最终肢解突厥,因为突厥是其北部边境许多冲突的根源。”[ 18] 後來一些室韋 、靺鞨 依附。同年与唐军一起消灭了东突厥 ,并占领蒙古高原 之地。
薛延陀的疆域佔據了西至阿爾泰山 、東至興安嶺,北至貝加爾湖南至戈壁 的廣闊地區。
唐灭东、西突厥之战
630年的阴山之战 中,薛延陀与唐朝击败了东突厥。颉利可汗 败逃,后被俘获。[ 19] [ 20] 这之后,薛延陀实际控制了原东突厥的领土,时而臣服于唐朝,时而与作为唐朝附庸的东突厥汗国 交战。
632年,薛延陀击败了西突厥肆叶护可汗 军,然后征服了乌伦古河 与额尔齐斯河 一带的葛逻禄 与叶尼塞河的黠戛斯 。634年,薛延陀突袭了一度统治西突厥东部的阿史那社尔 ,迫其入唐。[ 21]
此后,薛延陀与唐朝维持了较友好的关系。639年,结社率 与贺逻鹘 阴谋暗杀唐太宗 ,败露后唐太宗封忠于唐朝的东突厥贵族阿史那思摩为新的东突厥可汗(俟力苾可汗 ),居于漠南作为唐和薛延陀之间的缓冲区。结社率被杀,贺逻鹘被流放到岭南。[ 22] [ 23]
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𪟝 在641年战胜薛延陀。但是644年,趁唐太宗征讨高句丽 的机会,薛延陀部队发起新一轮攻势,击败东突厥,迫使阿史那思摩逃回中原 。随后,高句丽寻求薛延陀的援助,但夷男希望避免与唐朝直接战斗。
唐灭薛延陀之战
645年,夷男死后,其子多弥可汗 拔灼开始和唐军作战。646年,李道宗 率军击溃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 反叛,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24] 唐太宗 於薛延陀故地設六府七州,隶属于燕然都护府 ,分别是:
六府:
七州:
西皋蘭州 (不是安置铁勒浑氏部的皋蘭州 ),高闕州,雞鹿州,雞田州,榆溪州,蹛林州,竇顏州
一部分薛延陀餘部歸附後突厥 ,遷往新疆的成為沙陀部和部分欽察人的族源。
“薛”(即sir)部后来称作[Al]tï Sir “六sir部”,是后突厥 毗伽可汗 的臣民。[ 25] [ 26] Klyashtorny曾提出sir部是钦察 的前身,这观点争议很大。[ 27]
薛延陀同后世沙陀 的关系存在争议。沙陀首领李克用 墓志称,沙陀的祖先是“益度、薛延陀國君、無敵將軍”。而一些中国史家认为,沙陀来自铁勒 首领拔也*Bayar [ 28] ~ 拔也古*Bayïrku [ 29] 或西突厥 的处月部 。[ 30] [ 31] [ 32]
可汗列表
后突厥治下
Küli Čur, Ïšbara Bilge Küli Čur (?–c. 723)[ 33] [ 34]
薛延陀君主世系图
汗的姓
薛延陀汗的姓不详。中国现代史学家柏杨 在《资治通鉴 》白话本中将其姓氏列入“乙失”,但没有注明出处。[ 35] 《通典 》所载的薛延陀汗之姓为“壹利吐”,《册府元龟 》记作“一利咄”,《新唐书 》记作“壹利咥”。李克用 墓志也将薛延陀祖先的名字记作“益度”。
据岑仲勉,上述名字都是elteris 的变体。[ 36] 段连勤断言,“乙失钵”之名也可互读为“也咥”。[ 37] 《资治通鉴》原文提到叫做“咄摩”的薛延陀将领,可能是伊特勿失可汗 ,是薛姓 [ 38] ,而《唐会要 》指出伊特勿失可汗死于唐太宗时,因此这不是同一人。[ 13]
薛延陀人的姓
另见
参考文献
注释
^ 《隋书 ·卷84 》
^ 《通典 ·卷一百九十九·边防十五》:薛延陀,铁勒之别部也,(前燕慕容俊时,匈奴单于贺剌头率部三万五千来降,延陀盖其后。)与薛部杂居,因号薛延陀。
^ Pulleyblank, "Central Asia and Non-Chinese Peoples of Ancient China", pp. vii, 21–26.
^ 段连勤, 《丁零, 高车与铁勒》, p. 370.
^ Golden, Peter. Central Asia in World Histor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37–38. ISBN 978-0199793174 .
^ 包文胜. 薛延陀部名称与起源考.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7月, 42 .
^ Theobald, Ulrich. (2013) "Xueyantuo 薛延陀, Syr Tardu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or ChinaKnowledge.de – An Encyclopaedia on Chinese History, Literature and Ar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Cheng Fangyi. The Research on the Identification Between Tiele (鐵勒) and the Oghuric Tribes . Archivum Eurasiae Medii Aevi: 83–84. [2024-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0-21).
^ Golden, Peter B. (August 2018). "The Ethnogonic Tales of the Türks". in The Medieval History Journal , 21(2). 21 (2). p. 309
^ Kül Tigin Inscription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t Türik Biti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包文胜. 《贺兰部名称考释》 . 《敦煌学辑刊》. 2013, (第1期): 73–78 [2023-08-2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8) (中文(简体)) .
^ 杜佑 《通典 ·卷199 》:“薛延陀,鐵勒之別部也。前燕 慕容儁 時,匈奴單于 賀剌頭率部 三萬五千來降,延陀蓋其後。與薛部雜居,因號薛延陀。可汗姓壹利吐氏,代為強族。”
^ 13.0 13.1 Tang Huiyao , vol. 96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7-10-11.
^ 《旧唐书 ·卷199 》
^ Zuev (2004). 1-15
^ Atwood, Christopher P., "Some Early Inner Asian Terms Related to the Imperial Family and the Comitatu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2013).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 14. p. 54 of 49–86, note 27
^ Zuev Yu.A. "Xueyantuo Khaganate and Kimeks. ([A Contribution] to Turkic ethnogeography of Central Asia in the middle of 7th century)" in Shygys , Oriental Studies Institute, Almaty (2004), pp. 1-14, 1-15
^ Zuev (2004), p. 1-19
^ 段连勤, 《丁零, 高车与铁勒》, pp. 362, 388–389, 430.
^ 柏楊, 《资治通鉴》, pp. 11,651–11,654 (Vol. 46).
^ 段连勤, 《丁零, 高车与铁勒》, pp. 414–415.
^ 段连勤, 《丁零, 高车与铁勒》, pp. 438–439.
^ 柏楊, 《资治通鉴》, p. 11,784–11,785 (Vol. 46).
^ 柏楊, 《中國人史綱》, vol. 2, p. 512.
^ Bilge Khagan inscrip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ine 1 at Türik Biti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Ergin, Muharrem (1980). Orhun Abideleri (in Turkish). İstanbul: Boğaziçi Yayınları. pp. 33, 52
^ Klyashtorny, Sergey (2005). "The Polovcian Problems (II): Qipčaqs, Comans, and Polovcians".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 58 (3). p. 243 of 243–248
^ 薛居正 . 《旧五代史 ·卷25 》
^ 引于欧阳修 《新五代史 ·卷4 》
^ 欧阳修 . 《新五代史 ·卷4 》
^ Atwood, Christopher P. The Notion of Tribe in Medieval China: Ouyang Xiu and the Shatup Dynastic Myth . Miscellanea Asiatica. 2010, (16): 600–604 [2024-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5-26).
^ Barenghi, Maddalena. Representations of Descent: Origin and Migration Stories of the Ninth- and Tenth-century Turkic Shatuo (PDF) . Asia Major. 3d. 2019, 32 (1): 62–63 [2024-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2-14).
^ Ercilasun, (1985), p. 59
^ Hatice Şirin, (2016), Bombogor Inscription: Tombstone of a Turkic Qunčuy ("Princess") , p. 6
^ 见柏楊. 白话版资治通鉴(第45卷), p. 11,633(称真珠可汗为“乙失乙男”)。
^ Duan 1988b, pp. 371–372.
^ Duan 1988a, p. 22.
^ 见《资治通鉴·卷204 》。
引用
段连勤 (1988a). 《隋唐时期的薛延陀》. 西安: 三秦出版社. ISBN 7-80546-024-8 .
段连勤 (1988b). 《丁零, 高车与铁勒》.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 7-208-00110-3 .
《新唐书 》卷217
《资治通鉴 》卷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Zuev Yu.A. "Xueyantuo Khaganate and Kimeks. ([A Contribution] to Turkic ethnogeography of Central Asia in the middle of 7th century)" in Shygys , Oriental Studies Institute, Almaty (2004), No 1 pp 11–21, No 2 pp 3–26 (in Russian)
Zuev Yu.A., Horse Tamgas from Vassal Princedoms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omposition "Tanghuyao" of 8-10th centuries), Kazakh SSR Academy of Sciences, Alma-Ata, I960, (In Russ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