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陶德
約翰·陶德[1][註釋 1](英語:John Dodd,1838年10月25日—1907年7月15日),英國蘇格蘭籍商人。他於1860年首次抵達臺灣,並於1864年以甸特洋行(Dent & Co.)的首任代理商的身分再次抵臺。甸特洋行於1867年倒閉後,陶德設立了寶順洋行(Dodd & Co.)。他從中國福建安溪引入茶苗在北臺灣種植,並採用廈門與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外銷美國廣受好評,帶起台灣茶業的風潮,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 1868年6月至1874年5月,陶德受託擔任美國在臺的代理領事。1871年,陶德因熱心救人,獲英國政府頒發亞伯特金章及人道協會銀章。同年,陶德的事業因茶葉成本提高而面臨虧損,直至1874年茶業復甦才恢復。1877年,中國茶商獨霸茶葉市場,陶德面臨破產邊緣,無錢回國,直到陶德在倫敦的叔父逝世,繼承了其巨额遺產及房地產才得以於1890年返回英國。他於1893年結婚,並於1907年逝世,享壽69歲。 早年生活約翰·陶德於1838年10月25日出生在英格蘭的普雷斯頓,雙親與經營甸特洋行(Dent & Co.)的甸特家族有親戚關係[1],其父約翰(John)[8]原為普雷斯頓的屠夫,接著先後成為酒吧老闆及甸特洋行一艘飛剪船的船長[2],其母名叫南妮(Nanny)[8]。他有著蘇格蘭的血統[9]。陶德於1838年11月11日受洗[8],並在英格蘭北部的克羅斯比雷文斯沃斯成長[1]。陶德9歲時父親經商失敗,於是與姊妹瑪格莉特(Margaret)前往倫敦投靠親戚,由伊萊莎·甸特(ELiza Dent)的鰥夫勞勃·威爾金森(Robert Wilkinson)叔叔代為扶養。陶德熱愛戶外運動,擅長騎馬、板球、划船及射擊,並以神射手聞名。[1] 事業與事蹟1850年,12歲的陶德離家前往香港,成為甸特洋行的一員,擔任打雜的童工[2]。1860年,陶德首次抵達臺灣[9],以甸特洋行雇員的身分進行考察[10]。1862年,清廷允許擴大開放《天津條約》規定的北臺灣通商口岸,範圍涵蓋艋舺(今萬華),甸特洋行於是決定在該處設立代理商[1]。陶德於1864年夏末再度抵臺,出任甸特洋行的首任駐淡水代理商[1][2]及德記洋行的香港負責人[11]。隔年他聘請買辦李春生擔任甸特洋行淡水分行總辦[12]。 1864年8月,陶德在臺灣設立煤場,開採煤礦。與此同時,他也開始走訪北部丘陵上的村鎮收購樟腦。[1]陶德觀察到野生茶種及拳山與海山二堡的種茶現狀,發現臺灣的環境適合種茶,品質亦不錯,認為該產業極具競爭力,便開始與李春生在北臺灣推廣種茶[9]。陶德派遣李春生從中國福建的安溪帶茶苗回來,為了鼓勵農民種植而提供貸款給木柵地區的農民,並將收成悉數買下[1][13]。陶德亦曾打算輸出臺灣肉桂,但因蒐集不易且成本過高而作罷[14]。同時,陶德還研究山區原住民的習俗和語言,與許多部落關係友好,甚至有部落的頭目想將孫女嫁給陶德[1][4]。 1866年,位於英國倫敦的全球性銀行奧佛倫·格尼銀行突然宣告破產,連帶影響到中國的茶葉貿易,甸特洋行亦遭池魚之殃[2]。甸特洋行於1867年正式倒閉[2]。甸特洋行破產後,陶德與克勞福德·柯爾(Crawford Kerr)合夥設立了寶順洋行(Dodd & Co.),1867年5月2日成為怡和洋行(Elles & Co.)的代理商[15][7][16],繼續由李春生擔任買辦[17]。寶順洋行原打算以艋舺為茶葉發展重心,自行建置茶葉精製場以擺脫福建茶商的管控;但1867至1868年間發生了艋舺租屋事件[註釋 2],陶德因而轉往大稻埕發展[2]。他將寶順洋行移往該地,但仍保留淡水及基隆行館[11]。 1867年,陶德首創機器化製茶[10],將烏龍茶試銷至澳門,廣受好評[10][19]。1868年,陶德引進廈門與福州技工精製烏龍茶,以「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 tea)為品牌,外銷美國。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陶德和李春生雇用兩艘大型飛剪船將2,131擔(piculs)的茶直接運往紐約,大受好評。此次成功帶起臺灣茶業的風潮,並讓大稻埕繁華起來。1870年輸出額增加到10,540擔,每擔均價30元(1867年的均價15元)[7][5]。他也因此被譽為「臺灣烏龍茶之父」[1][9][10]。 1868年6月至1874年5月,美國領事李仙得委任陶德擔任代理領事[15][14]。 1868年,陶德兼任北中國保險公司(North China Insurance Company)的代理人[7]。1870年6月,陶德接管怡和洋行的另一代理商美利士洋行(Milisch & Co.)[16]。1871年8月,陶德與英國代理領事奧古斯都·馬嘉理前往搭救法國船艦愛德利號(Adele)的受難船員。兩人在救難過程中雙雙負傷。陶德因跛腳而得靠拐杖行走,並因此得到「三腳仔」的綽號[20]。英國政府授予陶德與馬嘉理亞伯特金章及人道協會銀章,以表揚兩人捨身救人的英勇作為[21]。 1871年,因收購茶葉的成本提高,加上茶葉品質遭無良商人降低,陶德的事業面臨虧損,不得不變賣部分房產[20];直至1874年茶業復甦,陶德才得以重建他的公司[22]。1872年,陶德協助馬偕牧師在台灣租到傳教的據點[3],兩人成為好友。陶德也屢屢給予馬偕各方面的資源,甚至參加了他的婚禮[23]。1874年,陶德奉命擔任荷蘭的副領事,同時兼任勞合社代理人。1877年,中國茶商獨霸茶葉市場,且意外的火災燒毀寶順洋行在大稻埕的茶棧,陶德面臨破產邊緣。陶德曾寫信給姊妹瑪格莉特,信中寫道:「我無力負擔往返紐約的旅費,只得坐困原地。可惜我無法去和茶商們談生意,這行的人脈關係年復一年改變。(……)我窮到動彈不得,將來恐怕不能回到英國生活。」[22]1877年夏天至1886年間,陶德再次出任美國副領事[14]。 1884年,中法戰爭的戰場延伸至臺灣,陶德擔任《孖剌西報》通訊員,紀錄了法軍封鎖臺灣的真實情況,並將其收錄成Journal of a blockaded resident in North Formosa during the Franco-Chinese war, 1884-5.(中譯:北台封鎖記)一書[9][24][25]。該書對官場文化、戰事戰況及茶業的情況皆有著墨,同時也描寫了百姓、平埔族及山地原住民[26]。德國歷史學家艾布雷希特·沃斯(Albrecht Wirth)稱陶德為「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勤勞的觀察者」[14]。1887年,陶德在倫敦的叔叔勞勃·威爾金森逝世,留給陶德15,000英鎊及英國坎布里亞郡的一些房地產,陶德決定回英國。1890年3月3日,陶德離開了臺灣,從此再也沒回去。[27][23] 兒女陶德與香港女性泰熙(Taihee,音譯)生下了一男一女[28],兒子約翰·范倫泰·陶德(John Valentine Dodd)生於1870年[29],曾在太古洋行任職文員,後來在1923年至1928年在香港最高法院擔任傳譯員[30][31][32][33][34]。約翰退休後因投機失利破產[35],1932年逝世[29]。女兒伊蓮·陶德(Elaine Dodd)生於1869年,婚後從夫姓「德沙特」(Delsarte)[36],卒年不詳。 晚年生活與逝世1893年8月,陶德與小他27歲的瑪莉·洛伊德(Mary Lloyd)結婚,遷居威爾士特雷夫留村的一棟別墅。1907年7月15日,陶德逝世,享壽69歲,遺體葬在蘭魯斯特的聖母瑪麗亞教堂。陶德將大部分財物留給外甥,並將在台灣的房產贈與兒子。[37]他還在遺囑中將部分遺產分給女兒及泰熙[28]。 著作陶德曾著有以下書籍或文章[38]:
註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