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绒毛鲨
澳洲绒毛鲨(学名:Cephaloscyllium laticeps)是澳大利亚南部特有的猫鲨科绒毛鲨属鲨鱼,主要栖息于深达220米的大陆架上,其体长约1米,身体粗壮,头部宽大,尾巴较短,第一背鳍比第二背鳍大得多,背部具有许多褐色或灰色斑块和斑点,因而易于辨别。 澳洲绒毛鲨为夜行性动物,且大多数个体一年当中都会停留在同一地区,以小型甲壳类、头足类和鱼类等动物为食。受到威胁时会迅速吸水,使身体膨胀变大。该种鲨鱼为卵生,雌性每隔20到30天产下一对有着明显褶皱的卵鞘。卵孵化需要11至12个月的时间。该种鲨鱼对人无害且商业价值低,不过有时会被流刺网或海底拖网兼捕,但由于其极强的适应能力,捕获后依然能够存活并被放生。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该物种的保护状况列为无危。 命名澳洲绒毛鲨由法国动物学家奥古斯特·迪梅里于1853年在科学期刊《动物学评论与杂志》(Revue et Magasin de Zoologie)上首次科学描述并命名,彼时称为Scyllium laticeps,模式标本是一只捕获于塔斯马尼亚附近,长79厘米的雄性个体。[2] 种加词“laticeps”源自拉丁语“latus”,意为“宽”,后缀“ceps”意为“头”。[3] 澳洲绒毛鲨与新西兰的头绒毛鲨(Cephaloscyllium isabellum)这两种鲨鱼的卵鞘形态上有所不同,澳洲绒毛鲨的卵鞘有明显褶皱,而头绒毛鲨的卵鞘较光滑,除此之外两种鲨鱼的外形近乎相同。[2] 外形澳洲绒毛鲨身体粗壮圆润,尾柄处较细。头部占身体总长的五分之一以下,宽而略扁,吻部短而厚钝。鼻孔被短而呈三角形的皮瓣分成两个小的进出口,皮瓣不及嘴部。嘴部较大,嘴角无沟,牙齿众多且细小,有多个尖头,嘴部闭合时上排牙齿外露。大而椭圆的眼睛位于头部稍靠上表面的位置,眼下有未发育完全的瞬膜和脊线。[2][3] 背部有两个背鳍,第一背鳍比第二背鳍大。第一背鳍起源于鳃盖前半部的腹鳍基部,而第二背鳍位于臀鳍上方。胸鳍大而宽,臀鳍比第二背鳍大。尾鳍短而宽,下叶不明显,上叶末端有明显的腹侧切口。皮肤厚实,覆盖着箭头状的钙化真皮小齿,幼鲨身上的皮齿较为稀疏。[2][3] 背部和侧面呈浅灰色至棕色,具有不规则的、紧密排列的深色马鞍纹和斑点,从眼睛下方到胸鳍起点处有黑色条纹。鳍没有明显的浅色边缘,腹部为乳白色,鳍上有斑点。成年个体中间常有一条深色条纹。[4] 目前已知的最长个体为1.5米,不过很少有超过1米的个体。[3] 分布澳洲绒毛鲨栖息在澳大利亚南部的大陆架上,从西澳大利亚州的勒谢什群岛到新南威尔士州的杰维斯湾,以及塔斯马尼亚州附近都有分布。该种鲨鱼通常出现在岩石礁或海藻床上,从近岸到220米的深度都有发现。[2][5] 习性澳洲绒毛鲨是澳大利亚南部沿岸水域中最常见的猫鲨科物种之一,通常行动迟缓,夜间则活动较多。白天时,常单独或成群地岩架下或洞穴内休息。一项跟踪研究显示,有些个体可能连续数月保持活动,有些则会时而活动时而休息,休息时可达五天。大多数澳洲绒毛鲨通常整年都会留在栖息地里,经常光顾既定的觅食区或首选栖息地。也有少数鲨鱼曾被记录到可以活动300公里的距离。[6][7] 这种极具耐性的鲨鱼可以在水外生存超过一天。[8] 作为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之一,澳洲绒毛鲨以甲壳类动物如螃蟹和龙虾,头足类动物如鱿鱼和章鱼,以及一些小型鱼类为食。即使是体型较大的猎物也往往会被整个吞食。一些个体长时间的休息可能与其消化有关。[2][7] 像其它同属物种一样,该种鲨鱼能够迅速吸水使其身体膨胀,以防御天敌,例如扁头哈那鲨,以及一些大型海洋哺乳动物等。通过吸水膨胀,绒毛鲨可以将自己卡在岩石裂缝中,使自己难以被吞咽,或是仅仅威慑天敌。[6] 已知海螺会捕食该种鲨鱼的卵。目前存在着澳洲绒毛鲨被寄生虫寄生的记录。[3] 繁殖澳洲绒毛鲨为卵生,雄鲨的牙齿比雌鲨更大,用于在交配时咬住雌鲨。[6]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特定的交配时节,但雄鲨全年都可进行繁殖。雌鲨有一个卵巢和两个输卵管,每次排卵时向输卵管各排放一个卵子,雌鲨可以储存精子至少15个月。雌鲨全年都能产卵,从一月到六月大约每20天产一对卵,其余时间每30天产一对。一对卵中的第二个卵会在第一个卵产下后12-24小时内产下。[6][7] 淡色的瓶状卵鞘长约13厘米,横截面直径约5厘米,表面有19-27条横向褶皱。卵鞘的四个角有长长的卷须,可以让雌鲨将卵鞘附着在海底。[3] 在圈养条件下,胚胎在两个月大时发育出外鳃,并一直保留到五个月大,此时开始出现色素沉着。六个月时,胚胎生长加速,卵黄囊开始萎缩,到九至十个月时完全消失。孵化通常发生在第十一至十二个月,新孵出的幼鲨体长约14厘米。雄鲨在体长71-87厘米时性成熟,[6][7] 而雌性鲨鱼体长75-86厘米时性成熟。[7] 人类影响澳洲绒毛鲨对人类无害,商业价值较低,但在塔斯马尼亚的部分地区会将其制作为鲨鱼片进行销售。[1][7] 澳洲绒毛鲨会进入捕捞器具并吃掉里面的动物,给当地的龙虾捕捞业带来麻烦。[3] 每年该种鲨鱼会被澳大利亚东南部投放的流刺网和海底拖网中兼捕。[7] 兼捕后会被放生,且由于适应能力强,放生后的死亡率很低。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澳洲绒毛鲨列为无危物种。虽然有报告显示在1973年至1976年和1998年至2001年间澳洲绒毛鲨的捕获量有所下降,但实际为因捕捞习惯的改变而非实际种群减少造成的。[1] 不过出于预防,塔斯马尼亚政府规定每人每天捕捞的鲨鱼数量不得超过两条,每艘船每天不得超过五条。[7]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