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繪

浮繪(日语:浮絵),為採用明顯西方透視法浮世繪作品,是浮世繪的繪畫類別之一。浮繪的創始者為浮世繪初期畫家奧村政信

主題

早期浮繪多以室內空間為主題,此期浮繪尚未純熟地使用透視技法,常藉由室內空間的梁柱強調透視法中的「原線」與「變線」,以加強透視的感覺。歌川派始祖歌川豐春(歌川豊春日语歌川豊春)將西洋透視法應用得更為純熟,並將浮繪用於室外風景描摹,拓展了浮繪的主題。

觀賞方式

初期浮繪作品應直接以肉眼欣賞,待歌川豐春與北尾政美等人創作浮繪時,才導入以窺視機關觀看浮繪的新感官體驗。

起源

「浮繪」的起源仍未有定論,目前推測可能受到「蘭學」或「洋風蘇州版畫」的影響。

蘭學的影響

1720年,德川吉宗放寬鎖國禁令,開放基督宗教以外的西洋書籍進入日本;元文寬保時期,青木昆陽和野呂元丈等人與荷蘭人對談交流。[1]此外,享保時代起,荷蘭的繪畫越發受到日本人的歡迎,故有一說為此時期的奧村政信透過西方傳入的書畫習得透視技法,進而創作出浮繪。[2]

洋風蘇州版畫的影響

更多學者認為,浮繪的出現應是受到十八世紀左右傳入的西洋風「蘇州版畫」影響,當時這些採用顯著線透視法的版畫,經由長崎傳入江戶,對江戶的浮世繪畫家造成衝擊。[3]

蘇州版畫又稱「姑蘇版」,是蘇州一帶創作的木版畫。而導入透視法的的蘇州版畫,約莫出現於雍正乾隆年間。[4]現存的史料支持這些蘇州版畫經由貿易傳入日本的可能性。中國自施琅攻克台灣後,對外貿易日益開放。1684年,康熙皇帝廢止順治皇帝遷界令,並發布展海令。1685年,台灣蔗糖赴日銷售,中日兩國正式展開貿易。相對於中國的日趨開放,日本對外貿易則日益限縮。德川幕府在1633年下達第一次鎖國令;自1641年起,僅中國與荷蘭兩個國家可以進行貿易;1685年下達「貞享令」限縮中日兩國交易金額;1689年設置唐館;1715年下達「正德新令」限制唐船。儘管如此,當時南京船與寧波船依然占據主要的通船限額。[5]江南一帶對日貿易一直是中日貿易的主流,[6]也增加蘇州版畫藉由江南與長崎密切的貿易往來而傳入日本的可能。

此外,「版畫」的確是中日貿易的品項之一,中日分別留有相關史料佐證。根據永積洋子所編《唐船輸入品數量一覽1637~1833》,1681年至1816年有版畫運往日本的紀錄。1754年9月27日更明確記載二十六番南京船運版畫往日本。李衛在雍正六年(1728年)十一月三日和同年十二月十一日的奏摺中,紀錄蘇州商人李昌謀將蘇州版畫〈慶祝萬壽圖〉、〈西湖春夏秋冬四季〉、〈城隍山迎會景象之圖〉等帶往日本。而李昌謀在正德享保年間亦有多次至日本貿易的紀錄。[7]

永積洋子紀錄中的版畫,多半為將軍和奉行們的預訂。然而,不只是將軍和奉行們,平民階層也有可能接觸到蘇州版畫。江戶的蘭學家森島中良的剪貼簿《惜字帖》中,就收藏了五件尺幅偏小的蘇州桃花塢版畫,有可能是蘇州版畫商舖的廣告。[8]

直接證據

奧村政信的〈唐人館之圖〉(現收藏於廣島海の見える杜美術館)與蘇州版畫〈蓮池亭遊戲圖〉在室內空間的構圖多有雷同之處。[3]奧村政信可能在反芻蘇州版畫的西方視角後,保留相同的構圖技法,並帶入日本主題,創造出浮繪。

浮繪畫家與作品列表

奧村政信

  • 〈芝居狂言浮繪根元〉
  • 〈芝居狂言舞台顏見世大浮繪〉
  • 〈見兩國橋夕涼〉
  • 〈新吉原大門口仲之町〉
  • 〈浮繪三夕三服對〉
  • 〈駿河町越後屋吳服店大浮繪〉

西村重長

  • 〈新吉原月見之座舖〉

羽川藤永

  • 〈朝鮮通信史來朝圖〉

歌川豐春

  • 〈浮繪芝居小屋之圖〉
  • 〈浮繪駿河町吳服屋圖〉
  • 〈阿蘭陀雪見圖〉
  • 〈浮繪阿曼尼亞珍藥物集之圖〉
  • 〈浮繪紅毛FURANNKAINO湊萬里鐘響圖〉
  • 〈阿蘭陀FURANNSUKANO伽藍之圖〉

北尾政美

  • 〈東都兩國橋夕涼圖〉
  • 〈江都兩國橋夕涼花火之圖〉
  • 〈東都歌舞伎大芝居之圖〉
  • 〈風流浮繪勝天之圖〉
  • 〈東叡山中堂之圖〉
  • 〈金龍山二王門之圖〉
  • 〈新版浮繪浦島龍宮入之圖〉

參考資料

  1. ^ 岡泰正. 日欧美術交流史論 : 一七~一九世紀におけるイメージの接触と変容. 東京都: 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2013: 79-83. ISBN 9784805506844. 
  2. ^ 關衞. 西域南蛮美術東漸史. 東京都: 大空社. 2007: 363. ISBN 9784283005181. 
  3. ^ 3.0 3.1 岡泰正. 日欧美術交流史論 : 一七~一九世紀におけるイメージの接触と変容. 東京都: 中央公論美術出版. 2013: 86. ISBN 9784805506844. 
  4.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VII. ISBN 9787501034017. 
  5.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233-235. ISBN 9787501034017. 
  6.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1. ISBN 9787501034017. 
  7. ^ 张烨. 洋风姑苏版研究.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2: 239-241. ISBN 9787501034017. 
  8. ^ 石守謙、廖肇亨. 轉接與跨界:東亞文化意象之傳佈. 台北市: 允晨文化. 2015: 6-7. ISBN 978986579442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