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達生
戴維森·布莱克FRS(英語:Davidson Black,1884年—1934年),加拿大古人類學家。以命名“北京猿人”而广为人知。他曾担任北京協和醫學院解剖学系主任和中国地质调查所主席,并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士。在中国,他被称为步達生(拼音:Bù Dáshēng)。[1] 生平布莱克于1884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倫多。童年时期,他常在卡沃萨湖附近度过夏天。少年时期,他为哈德森湾公司运输沉重的物资,并喜欢在当河岸边收集化石。他与一些加拿大原住民结为好友,并学习了一种原住民语言。此外,布莱克还曾在卡沃萨湖寻找金矿,虽然并未成功。 尽管布莱克的家族大多从事法律职业,但他自幼便对生物学产生浓厚兴趣。1906年,他在多倫多大學獲得醫學學士學位,并继续学习比较解剖学。 1909年,布莱克成为一名解剖学讲师。1914年,他在英国曼彻斯特与神经解剖学家格拉夫顿·E·史密斯(Grafton Elliot Smith)共事半年,后者当时正在研究“皮尔当人”,这一经历激发了布莱克对人类进化的浓厚兴趣。 1917年,布莱克加入加拿大皇家陆军医疗队,为返回的加拿大伤兵提供治疗。 1919年,他从军队退役后前往中国,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职,最初担任神经学和胚胎学教授,并于1924年升任解剖学系主任。他原计划于1926年开始人类化石的考察工作,但学院更希望他专注于教学。 1926年夏,安特生在瑞典得知布莱克对化石的研究,便将奥托·师丹斯基在1921年发现的两颗类似人类的臼齿交给布莱克进行鉴定。布莱克认为这些臼齿属于人类属,并代表一个新的古人类物种,便将其命名为“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他将这颗牙齿装在一个衬有天鹅绒的小铜盒中,挂在腰带上。1927年,相关结果在《中国地质调查会会报》上发表。随后,布莱克通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开始在周口店开展大规模的考察,任命了多位西方和中国的科学家参与其中。尽管国民革命军的军事动荡导致许多西方科学家离开中国,布莱克和他的家人依然选择留在这里。 在此之后,布莱克将这一发现展示给洛克菲勒基金会,后者希望获得更多标本以提供进一步资助。1928年11月,现场发现了一块下颌骨、几颗牙齿和头骨碎片,这些发现极大地扩展了对人类进化的认识。布莱克将这些发现报告给基金会,获得了8万美元(相当于2023年的142万美元)资助。借此资金,布莱克成立了新生代研究实验室。 随后,考察中又发现了头骨和更多标本,布莱克常常深夜研究这些化石。然而,原始标本在二战初期被运出中国时丢失。当时,日本控制了北京协和医院,实验室遭到洗劫,所有剩余标本被没收。至今,这些化石尚未被找到,去向不明,仅有的石膏印模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和伦敦。 亚洲起源假说支持人类起源于亚洲的古生物学家包括安特生、奥托·师丹斯基和沃尔特·格兰杰(Walter W. Granger)。他们均曾在中国进行研究,并在周口店考古发现了北京人。布莱克是“亚洲起源”假说的主要支持者,他获得资助继续在周口店进行发掘。由于在周口店的北京人发现,古人类学研究的重心一度完全转向亚洲,直至1930年。 1925年,布莱克发表论文《亚洲与灵长类的分布》(Asia and the dispersal of primates),认为人类起源于西藏、英属印度、云岭和塔里木盆地。 荣誉和奖项1931年,布莱克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丹尼尔·吉罗·埃利奥特奖章。 1935年首次发现的已灭绝属“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以布莱克的名字命名,以表纪念。 个人生活与去世1913年,布莱克与阿德娜·内维特(Adena Nevitt)结婚,阿德娜陪伴他到各地工作。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戴维森(1921年生,1988年逝世)和女儿内维特(1925年生,2020年逝世),均出生于北京。 1934年,布莱克因心力衰竭去世,享年50岁。神经解剖学家格拉夫顿·E·史密斯为他撰写了讣告。 布莱克的儿子戴维森后来成为一名医生,1946年获得医学学位,1964年与琳恩·桑德兰结婚,育有一子戴维森(1969年生,2011年逝世),后者于其祖父去世77周年之日离世。戴维森于1988年8月31日去世,享年67岁。 布莱克的女儿内维特于1945年8月4日与加拿大海军中尉约翰·梅比结婚,育有五名子女:约翰、梅兰妮、布伦达、克里斯·赖尔森和艾伦。内维特于2020年2月1日去世,享年94岁,留下五名子女、十二位孙辈和六位曾孙。 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