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寔
崔寔(?—約170年),亦作崔實,[3]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人,曾任東漢尚書。著有《四民月令》,是後世研究東漢農業及社會的重要典籍之一。 生平崔寔出自中古名族博陵崔氏。祖父崔駰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父親崔瑗是書法家,通曉天文曆法、京房《易傳》、六日七分等數術。崔氏自崔朝(崔駰高祖父)以後,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職。 崔寔年少時性格沈靜,愛好讀書,擅長草書。[4]漢安二年父親死後,[5]崔寔遵照遺命,將崔瑗安葬於洛陽,並在墓側隱居。結束服喪後,三公辟召崔寔,一概拒絕。 漢桓帝初年,下詔公卿郡國推舉至孝獨行之士。崔寔受本郡舉薦,被徵往公車,因為有病不能對策而授為郎官。[6] 之後太尉袁湯、大將軍梁冀都徵辟崔寔為府僚,[7]但崔寔也不應召。大司農羊傅、少府何豹上書推薦崔寔才能優秀,應在朝廷任職。於是崔寔被拜為議郎,遷為大將軍梁冀的司馬,與邊韶、延篤等人在東觀編修書籍。[8] 崔寔出任為五原太守。(轄地約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五原的土壤雖宜種植麻,但民間卻不知紡織,以致冬季沒有取暖的衣服,積存草堆而睡臥在其中,進見官吏則要身上披草而出。崔寔上任後,出售公家積聚的物資,製作紡績、織紝、綀縕的工具,並教導百姓相關技術,於是百姓免除了在冬天的寒苦。當時胡人經常入侵雲中、朔方,官吏百姓都受到搶掠殺害,一年之中要多次應對。崔寔整飭軍馬,嚴辦烽火、偵候,胡人因此不敢侵犯五原郡,表現為邊疆之最。[9] 崔寔因為有病被朝廷徵還,拜為議郎,又與博士、儒生一道校定《五經》。適逢梁冀下台自殺,崔寔因曾為梁冀屬僚而受牽連免官,被禁錮數年。[10] 當時鮮卑數次侵略邊境,桓帝下詔三公推舉威武謀略之士,司空黃瓊推薦崔寔,於是被拜為遼東太守。[11]前往遼東郡期間,母親劉氏病死,[12]崔寔上疏請求歸家安葬母親及服喪。喪期結束後,朝廷徵召崔寔,拜為尚書。崔寔感到時勢混亂,推托有病不處理政務,在任數月被罷免歸家。 當初崔寔的父親去世後,崔寔出售田宅,為父親修築冢塋,樹立碑頌。葬禮完成後,崔寔家產竭盡,生活窘迫,於是以賣酒為生。時人因此而譏諷崔寔,但他一如以往。崔寔賣酒所得僅足夠生活開支,不求取過多的盈餘。後來崔寔出仕,在邊境任職,更加貧薄。漢靈帝建寧年間病死,因為家貧不足以為崔寔殯斂,由光祿勳楊賜、太僕袁逢、少府段熲預備棺槨葬具,大鴻臚袁隗樹立碑誌。[13] 著作崔寔的著作有《政論》、《四民月令》及文集,還曾參與《東觀漢記》部分內容的編纂。 政論范曄《後漢書‧崔駰列傳》稱崔寔在桓帝初年任郎官期間,明瞭為政的大體,具備勝任官吏的才能,撰文數十條,討論當世時事政務,名為《政論》。當世人品評為「指切時要,言辯而确」。後來漢末仲長統也說︰「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 《政論》提到「自漢興㠯來,三百五十餘歲矣」。自漢高祖稱帝算起,相當於148年前後,正值順帝末、桓帝初,與范曄所記吻合。不過嚴可均據《政論》佚文有「僕前為五原太守」及「今遼東耕犁」等字句,認為成書在崔寔任遼東太守後。[14]大概崔寔自為官以來,屢屢有品評時事之作,所以《政論》其實是集合崔寔歷年的文章而成。 《政論》一書,歷代著錄均列入法家。《隋書‧經籍志》著錄為「《正論》六卷,漢大尚書崔寔撰」。《舊唐書‧經籍志》著錄為《崔氏政論》五卷,《新唐書‧藝文志》相同,但卷數為六。馬摠《意林》作《正論》五卷。《文選》李善注引作《本論》。 《政論》大約亡佚於宋元之間。清代馬國翰、嚴可均等人根據《後漢書》、《後漢紀》、《群書治要》、《意林》及唐宋類書輯出《政論》佚文,以嚴可均《全後漢文》輯本較完備。[15] 從《政論》佚文看,具體的內容有提倡節儉,禁止奢僭,反對貪污壓榨,主張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養廉,以及實行徙民實邊來調整人口與耕地的比例等。 四民月令崔寔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四民月令》。崔寔本人留心農業,親手安排其父的葬禮,又曾從事酤酒。其母親劉氏是時人眼中的婦女典範,博覽書籍;崔寔在五原教導百姓紡織,也受劉氏的幫助。這些經驗有助崔寔寫出《四民月令》。 該書仿照《禮記‧月令》體例,按月編排當時大莊園一年中的生活事務,內容包含宗族禮法、家庭教育、農耕安排、紡織手工業、加工釀造、採集野生植物、糶糴事項、練習武備等,符合當時士、農、工、商的「本分」,故名《四民月令》。 范曄《後漢書》沒有提及《四民月令》。石聲漢認為,依當時的眼光看,這種文章,所記止是「末業」事項,連「六藝」的範圍也够不上,所以不但范書不曾提及,崔寔自己是否十分重視,也還有問題。[16] 《四民月令》在《隋書‧經籍志》著錄為《四人月令》一卷,[17]題「後漢大尚書崔寔撰」,列入農家,《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同。原書大約在宋元之際亡佚,但仍有大量佚文保存於《齊民要術》、唐宋類書。清代以來,有任兆麟、王謨、嚴可均等輯本,以嚴輯較善,但仍有不足。二十世紀以後,唐鴻學、石聲漢、繆啟愉等依據在日本重新發現的《玉燭寶典》,參考各書,重新輯錄《四民月令》,以石氏《四民月令校注》、繆氏《四民月令輯釋》較精審。 文集《後漢書》提及崔寔「所著碑、論、箴、銘、荅、七言、祠、文、表、記、書凡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著錄《五原太守崔寔集》二卷、錄一卷,亡。嚴可均《全後漢文》收入崔寔遺文四篇,但仍有遺漏。[18] 東觀漢記崔寔在東觀時曾參與編撰《漢記》。據劉知幾《史通》載,邊韶、崔寔、朱穆、曹壽作《孝穆皇》、《孝崇皇》及《順烈皇后傳》,《外戚傳》增加安思皇后等人,《儒林傳》加入崔篆等人。崔寔、曹壽與延篤又編寫《百官表》,順帝功臣《孫程》、《郭願》及《鄭眾》、《蔡倫》等傳。[19] 參見延伸阅读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