媵
媵(拼音: yìng、注音:ㄧㄥˋ )是中国古代周朝盛行的一种婚姻制度,或称媵制[1]:61、媵婚、媵妾婚。与此类婚姻有关的青铜器则称媵器[1]:121—122。 當時周王室与诸侯奉行内婚制[1]:123。周天子、诸侯至士各級貴族皆一娶多女。周王室和贵族女子出嫁為正室時,需要娣或姪女陪嫁,称为媵,媵會成為側室,為明媒正「娶」的一部分,地位比「納」、「嬖」的妾高(先秦時期的「妾」為婢妾之意,非配偶)。所生之子視為嫡子,是嫡長繼承制「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一部分,媵的出身是等同於妻,故所生之子地位高於庶子。在正妻无子,媵之子就是法定继承人[2]:63—64。 现代对媵器铭文研究的文章指,西周时期的媵主要是女子的娣、侄女和侍从之类。春秋时期的媵器,除“一器铭一女之媵器,还有一定数量的一器兼铭主嫁国和来媵国之女的媵器”[1]:374。 参见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