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鴞

大草鴞
化石时期:晚中新世 11.63–5.333 Ma
大草鴞(Tyto gigantea)復原圖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鴞形目 Strigiformes
科: 草鴞科 Tytonidae
属: 草鴞屬 Tyto
种:
大草鴞 T. gigantea
二名法
Tyto gigantea
Ballmann, 1973

大草鴞學名Tyto gigantea)為一種已滅絕的倉鴞,僅棲息於中新世晚期,約11.63-5.333百萬年前,的義大利加爾加諾地區,加爾加諾在中新世時期曾經為獨立的島嶼,如今則為與大陸連結的半島。從目前已出土的化石來判斷,大草鴞的外型與現存的草鴞十分相似,但是體長可達90厘米(35英寸),大於或接近於現存的鵰鴞。大草鴞的翼骨偏小,腿骨較長,代表牠們可能沒有飛行的能力,而是以在地面奔跑獵食為主。

大草鴞的脛跗骨化石
大草鴞復原圖

大草鴞被認為演化自當時廣泛分布於歐洲、翼展可達.15米(5.9英寸)的地中海草鴞英语Tyto balearica。這些地中海草鴞在來到加爾加諾島後才逐漸適應陸棲生活,並演化成碩草鴞英语Tyto robusta,碩草鴞較強壯的腿骨足以在地面支撐牠們的重量,但也削弱了牠們的飛行能力。為了捕捉島嶼巨型化的獵物,以及與地中海草鴞競爭,碩草鴞進一步演化為體型更大的大草鴞[1][2]

大草鴞與牠們的近親碩草鴞生存時間十分接近[3],兩者甚至被認為是異名,而兩者體型的差異則認為是兩性異形;然而這項論述後來普遍並不被支持,因為大草鴞與碩草鴞有十分明顯的體型差距(大草鴞至少比碩草鴞大上30%),且兩者的化石從未於同一地區同一地層年代發現(在較年輕的地層中僅有發現大草鴞的化石),目前傾向將兩者看作為獨立物種。大草鴞被認為是為了捕捉島上體型較大的獵物,包括體長可達60厘米(24英寸)的恐毛蝟與其他齧齒類動物,而逐漸演化出更大的體型[4]

參考文獻

  1. ^ Mlíkovský (2002)
  2. ^ Ballmann (1973a,b) Fossile Vögel aus dem Neogen der Halbinsel Gargano (Italien), zweiter Teil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Pavia M. Fossil birds from the Neogene of the Gargano (Apulia, SE Italy) (PDF): 78–80. 2011 [7 Febr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10-20). 
  4. ^ Mlíkovský, J. (1998). A new barn owl (Aves: Strigidae) from the early Miocene of Germany, with comments on the fossil history of the Tytonina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urnal für Ornithologie, 139(3), 247-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