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邦洞穴群
塔邦洞穴群(菲律賓語:Mga Yungib ng Tabon,英語:Tabon Caves)位於菲律宾巴拉望省奎松市,為利普角(Lipuun Point)保護區的一部分,面積104公頃,有218個洞穴,其以主要的洞穴「塔邦洞穴」為名。 塔邦洞穴群為菲律賓重要的史前時代考古遺址,當中發現古代塔邦人的遺骸,為東南亞少數的更新世時期人類始祖智人的遺跡,另有其他許多珍貴的文物。2006年5月塔邦洞穴群被列為菲律賓世界遺產暫定名單,2011年2月被列為菲律賓國家文化遺產。 地理塔邦洞穴群位於菲律賓西南部巴拉望島西岸,面向南海,行政區域屬於巴拉望省奎松市,一份1851年英國測量圖標示該地區名為「Albion Head」。菲律賓政府在1972年宣布該地區為為利普角保護區,面積104公頃。塔邦洞穴群共有218個洞穴,其中38個洞穴內曾發現古代文物[1]。洞穴群的主要洞穴名為「塔邦洞穴」,「塔邦」名稱來自於菲律宾塚雉(又名塔邦塚雉),洞穴群內堆積了大量塔邦塚雉的糞便[2]。 歷史沿革1920年代的挖掘1922年,由卡爾·古特(Carl Guthe)博士率領的密西根大学考察團造訪巴拉望島的艾爾尼多地區,在1922-1925年考察期間在四個洞穴中進行考古挖掘。1932年與1935年,E.D.赫斯特(E.D.Hester)造訪巴拉望島東側布魯克斯角南方的烏靈-烏靈(Uring-uring)地區,發現大量14至16世紀來自中國、泰國和越南的貿易陶瓷。[2] 1950-60年代的挖掘1951年,羅伯特·福克斯(Robert Fox)在阿博蘭的塔格巴努瓦(Tagbanua)部落發現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橢圓形錛子。1962年,羅伯特·福克斯再次造訪烏靈-烏靈地區,發現更多14-16世紀的貿易陶瓷,以及一個保存良好的金飾。[2] 1962年5月28日,羅伯特·福克斯在塔邦洞穴發現不同年代的下頜骨與额骨化石。同一年,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團隊在此洞穴重新挖掘,找到脛骨碎片化石。此為重要的考古發現,證實巴拉望島在史前時代即有人類居住於此。1964年,威廉·索爾海姆(Wilhelm Solheim)在他對菲律賓中部鐵器時代的研究中討論卡爾·古特的發現[2]。同一年,羅伯特·福克斯在塔邦洞穴群的馬農古洞穴(Manunggul cave)發現保存良好的史前時代二次葬(拾骨葬)金斗甕[3]:275。 保護措施1972年〈菲律賓總統第996號公告〉宣布塔邦洞穴及附近的利普角地區為保護區[4]。2006年5月,塔邦洞穴被列為菲律賓世界遺產暫定名單[2]。2011年2月,根據〈菲律賓共和國4846號法令〉,政府宣布塔邦洞穴群為菲律賓國家文化遺產,由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管理[5]。 考古發現塔邦人遺骸塔邦洞穴群最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更新世時期人類始祖智人的遺骸,其命名為塔邦人,這些遺骸分屬不同年代:羅伯特·福克斯發現的右下頜骨化石推定年代為距今16,500 ± 2,000年、额骨化石推定年代為距今31,000 ± 8-7,000年;菲律賓國家博物館團隊發現的脛骨碎片化石,推定年代為距今47,000 ± 11-10,000年。年代是根據同位素釷-230/鈾-234的比例所推定。[2] 1962年羅伯特·福克斯發現塔邦人遺骸時,是當時菲律賓發現年代最久遠的早期人類遺骸,直到2007年於卡加延省的卡勞洞穴發現之吕宋人遺骸,證實其年代比塔邦人遺骸更早,約有67,000年的歷史。[2] 二次葬金斗甕另一個較重要的考古發現,為在馬農古洞穴中發現的二次葬(拾骨葬)金斗甕,其以發現的洞穴命名為馬農古金斗甕(Manunggul jar),估計年代約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公元前890-711年間[6]。馬農古金斗甕高66.5公分,直徑51.5公分,其特點為金斗甕的蓋子頂端有一艘小船,船上有兩個人物,前面的人物是死者;後面的人物手持槳,將船和死者的靈魂引向來世。此金斗甕顯現古代菲律賓人在逝世後的傳統習俗與宗教信仰,被譽為是菲律賓在西班牙人殖民時代之前,最精美的工藝品[7][8]:40-41。 其他另外。在洞穴中還找到作為製作工具用的石片成品,以及半成品石核[9]。由三處烹飪火堆中留下的木炭,依據放射性碳定年法,測定約為公元前7000年、2萬年和2.2萬年[10]:14-15。 除了史前時代的遺物,還有許多13-16世紀的古文物,包括貿易陶瓷、金飾等。1962年羅伯特·福克斯發現的金飾上面的圖像,經鑑定為13-14世紀满者伯夷時期的迦楼罗[2]。 塔邦洞穴群圖集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