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右翼旗(蒙古語:Харчин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хошуу),中国旧旗名。清代和民国初年属卓索图盟。 历史1635年,后金开始对一些蒙古部落划定地界,清查人口,原喀喇沁部和东土默特部的残余壮丁共16953名,按照满洲八旗的形式组织形式立规建旗。喀喇沁部领主固鲁思奇布(苏布地子)、万丹伟征、色棱等人所领5286人被编为喀喇沁旗。1636年(崇德元年)固鲁思奇布受封固山贝子,标志着喀喇沁扎萨克旗建立。固鲁思奇布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右翼旗,後被赐多罗杜棱郡王。1648年色棱被封为镇国公,所领的部分成为喀喇沁左翼旗。 万丹伟征及其后裔所领的部分,传至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到其曾孙格埒勒时,因人众繁衍,所编佐领已积至38个,因而又立一旗,为喀喇沁中旗[1]:35。 区划沿革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西南美林。清乾隆四十一年(1747年)置平泉州,析旗南部划入。1913年改平泉县。1931年废旗,划入建平县和大宁设治局。1940年复置旗,治平庄镇。1945年废旗复入建平县。1946年建喀喇沁右旗,治王爷府。1948年迁驻公爷府(1966年改名锦山镇)。1949年置喀喇沁旗。 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