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雀鹛 (學名 :Alcippe morrisonia ,台湾作繡眼畫眉 ),曾稱灰眶雀鹛 、繡眼雀鶥 、白眶雀鶥 ,臺灣話 稱大目箍仔 (臺羅 :tuā-ba̍k-khoo-á )[ 3] ,是臺灣特有 的雀形目 雀鶥科 雀鶥屬 鳥類,以灰頭、白眼眶和褐黃腹部而明顯有別於臺灣其他鳥類,同時亦以鳴聲多樣著稱[ 4] 。其棲地涵蓋平原至高山,在臺灣相當常見,又喜群居,常與其他小型雀鳥混群,且常是混群中的主要鳥種[ 5] 。
繡眼畫眉與亞洲大陸的灰眶雀鹛 、淡眉雀鹛 等物種十分相似,但分子生物學 研究表明它們是不同的物種。其繁殖季為於3—6月之間,採一夫一妻制 。雌鳥每次產2—4枚卵,孵化期為12—14天;9天後幼鳥可離巢。雖然近年來其數量有所減少,但其數量仍多而沒有明顯的生存危機,在《IUCN紅色名錄 》中被評為無危物種 。不少臺灣的原住民族 視其為靈鳥,以其叫聲作鳥占 來判斷吉凶。
分類歷史
1862年四月至五月間,以副領事 身分駐臺的英國博物學家 斯文豪 在北部 山區首度採集到這種鳥,並將若干成鳥與亞成鳥標本送至倫敦的自然史博物館 典藏(館藏編號:NHMUK 1898.10.3.809)[ 6] 。斯文豪認為,這種鳥的外觀與喜馬拉雅山脈 的白眶雀鹛 最為相似,但喙較纖細、跗蹠 較短、腳較粗壯,部分羽區的色澤也與白眶雀鹛不同,遂於1863年將其發表為新鳥種 。種小名 morrisonia 意為「Morrison 的」,並非指當時西方世界 所稱呼的「Mount Morrison」(玉山 ),而是曾協助斯文豪調查臺灣生物相 ,任職於怡和洋行 的船長莫里森(Alexander Morrison)[ 7] 。
20世紀後半,許多鳥類學家依據外部形態,將亞洲大陸上的許多雀鶥視為繡眼畫眉的亞種 ,使繡眼畫眉一度有多達七個亞種[ 9] [ 10] [ 5] 。但在2007年,一份結合形態學 與分子系统发生学 的研究發現,這些亞種之間存在非常顯著的遺傳分化 ,應視為至少四個不同的物種,只有臺灣的亞種才是真正的繡眼畫眉[ 11] 。2009年的另一份親緣地理學 研究也支持這個觀點,並發現這四種雀鶥的最近共同祖先 發源於晚中新世 ,後來受到全球氣候變遷 、青藏高原 隆升,以及隨之引發的區域性氣候變遷影響,不同地區的雀鶥無法交流,導致彼此之間的遺傳距離 愈來愈大,最終在上新世 時期,臺灣的繡眼畫眉與亞洲大陸的近親發生分歧,自成一個物種[ 12] 。
2010年,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 採納了分子生物學的證據,將繡眼畫眉原有的七個亞種拆分為繡眼畫眉、灰眶雀鹛 、淡眉雀鹛 及云南雀鹛 四個物種[ 13] 。如今繡眼畫眉被視為單型 種,沒有亞種分化[ 14] 。
形態描述
繡眼畫眉的體長12.5—14公分,體重約12—19公克[ 15] 。其鳥喙 寬平均約3.0公釐、深平均約3.8公釐、嘴峰 長平均約12.3公釐,翼長平均約6.1公分;跗蹠 平均長約19.2公釐,尾長平均約5.2公分[ 16] 。
成鳥的頭部主要為鼠灰色,眼前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眼圈白色[ 5] 。下半身主要為黃褐色,飛羽內瓣暗褐色;喉灰白色,胸腹中央為白色[ 5] 。眼睛為(深)紅色或栗色,鳥喙黑褐色,跗蹠黃色[ 5] 。雌雄同色,而幼鳥的眼睛呈淡黃棕色或紅棕色[ 15] 。
分佈與棲地
雖然繡眼畫眉是臺灣的特有鳥類[ 14] [ 17] ,早在19世紀,斯文豪就指出這種鳥的數量極多,甚為常見[ 7] 。斯文豪曾依自身觀察經驗推測,繡眼畫眉甚少降臨低於海拔2000英尺(約600公尺)的地帶[ 7] [ 18] ,但其棲息的海拔與林相實則非常多樣,涵蓋平地次生林 、中、低海拔的原生 闊葉林 ,乃至中、高海拔(逾3000公尺)的針闊葉混合林 、針葉林 與樹叢,其中又以中、低海拔的闊葉林中最為普遍[ 19] [ 20] [ 21] ,舉凡森林低層的樹叢、中層的枝椏與上層的樹梢皆可見[ 5] 。部分地區的族群會隨季節更迭而垂直遷徙 [ 22] 。
生態習性
繡眼畫眉是高度群居性的物種,經常成群結隊移動,有時可形成超過100隻的鳥群[ 23] 。雖不甚畏人[ 7] ,但警戒性強[ 23] 。夜裡常兩兩成對,棲息於濃密的樹冠[ 19] 。在非繁殖期,繡眼畫眉會與山紅頭 、綠畫眉 、小卷尾 、灰喉山椒鳥 等小型林鳥混棲 [ 3] [ 5] ,在中、低海拔闊葉林的混群中具有核心種的地位,不僅是混群中數量最多的物種,也會主導混群的覓食節奏[ 23] [ 24] [ 25] 。混群中的繡眼畫眉愈多,混群的規模愈大,移動速度也會愈快,有助於躲避或攻擊猛禽 等掠食者,並提高覓食效率[ 23] 。
食性
繡眼畫眉是雜食性動物,主要捕食陸生無脊椎動物 ,特別是膜翅目 和鞘翅目 昆蟲[ 5] [ 16] 。其食性的季節性變化相當大,春、夏季時主要捕食昆蟲,但在秋、冬季會大量攝食果實和種子,取食的植物性食物量有時會超過昆蟲[ 5] [ 19] 。育雛時則以捕蟲為主[ 5] 。
繁殖
一對繡眼畫眉
繡眼畫眉為一夫一妻制,其繁殖期從3月至8月之間[ 25] 。在2月到10月之間,這種鳥類就會持續鳴唱[ 5] [ 25] 。而巢穴大多築在植被遮蔽良好的灌木和草木中,離地約1—2公尺高,由草葉、樹皮、苔蘚等物組成[ 5] 。雌鳥每次產2—4枚卵,多為3枚,呈乳白色且在鈍端多赤紫色污斑,卵的大小約為長20公釐、寬15公釐[ 5] [ 15] 。雌雄共同參與巢穴建設及孵卵,孵化期為12—14天;餵養9天後幼鳥可離巢,但雙親會在40—65天內仍進行餵食[ 15] 。
鳴叫
繡眼畫眉的鳴叫聲相當豐富多樣,且有跟隨同一群體內的某一隻公鳥和頌的習性[ 26] 。成群移動時會發出急促、嘹亮且「鼻音甚重」的「急、急、急」叫聲[ 5] [ 21] 。繁殖期的鳴聲被形容是「細柔」[ 5] 、「輕柔婉轉」[ 21] 、「簡短而甜美」[ 27] 的悅耳聲音,為類似口哨音的「急—急救兒」[ 5] ;有時在哨音之後還有一段起伏而拖長的吱吱聲[ 21] [ 25] ,被稱為「和音」[ 28] 。其鳴聲結構有地理上的差異[ 17] [ 25] ,有助於辨識同一領域或群體的同伴[ 26] 。
保育現況
繡眼畫眉在臺灣是相當普遍的野鳥。動物學家布拉齊爾 推測,臺灣約有10萬—100萬對繡眼畫眉的繁殖對 [ 29] ,而根據保育生物學家 卡拉翰(Corey Thomas Callaghan)等人於2021年的估算,全臺約有97萬隻繡眼畫眉[ 30] 。雖然繡眼畫眉對於棲地條件的適應範圍很廣,其族群仍可能遭受颱風重挫——例如1997年8月,颱風安珀 襲臺,便導致北臺灣福山試驗林 的繡眼畫眉族群,在隔年驟降35%[ 31] 。此外,公眾科學 計畫「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長期監測結果顯示,2011—2021年間,繡眼畫眉的總數量大約減少了28%,可能與棲地遭人為干擾或破壞,以及商業獵捕有關[ 26] [ 32] [ 33] 。
國際鳥盟 目前仍將繡眼畫眉、灰眶雀鹛、淡眉雀鹛及云南雀鹛視作同一物種;因此,鑑於其廣闊的分佈範圍,且無明顯威脅,該組織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中將其評為無危物種 [ 1] [ 34] 。在臺灣,繡眼畫眉未曾列入《野生動物保育法 》所公告的保育類動物 ,亦未收錄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今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與林務局 (今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於2016年編纂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35] ;然而,因其總數有顯著下降趨勢,在2024年版的《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中被新增為「國家接近受脅物種 」[ 36] 。
與人類的關係
泰雅族 、賽德克族 、太魯閣族 、布農族 、鄒族 和邵族 皆視繡眼畫眉為靈鳥,他們會聽取繡眼畫眉的叫聲以判斷吉凶[ 26] 。在太魯閣族的神話中,根據繡眼畫眉不同的行為或叫聲而有不同的吉凶結果,例如右側出現其叫聲,接著左側也有叫聲,表示今天有吉兆;而當繡眼畫眉自面前橫向穿越,表示將有災厄[ 24] 。就音色而言,急促吵雜比較不吉利;而悅耳的歌聲則是有好事發生的預兆[ 24] 。
參考資料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Alcippe morrisonia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 e.T22716644A94504173. [2024-07-04 ] .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716644A94504173.en .
^ Styan, F. W. On some Chinese Species of the Genus Alcippe . Ibis . 1896, (7) 2 (7): 309–312 (英语) .
^ 3.0 3.1 周鎮. 大目眶仔. 臺灣鄉土鳥誌. 鹿谷: 臺灣省立鳳凰谷鳥園. 1998: 282–283. ISBN 957-02-2455-X (中文(臺灣)) .
^ 锺国芳; 邵广昭. Alcippe morrisonia 绣眼画眉 . 台湾物种名录 . 台湾: 台湾生物多样性资讯机构. 2022 [2024-07-05 ] (中文(台湾))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劉小如; 丁宗蘇; 方偉宏; 林文宏; 蔡牧起; 顏重威. 繡眼雀鶥. 台灣鳥類誌第二版(下) . 台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2-12-01: 239–242 [2023-08-18 ] . ISBN 978-986033927-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20) (中文(臺灣)) .
^ Warren, R. L. M.; Harrison, C. J. O. (编). "Alcippe morrisonia ". Type specimens of Birds in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Vol 2: Passerines .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1971 [2024-07-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09) –通过Bird collection type specimen database (英语) .
^ 7.0 7.1 7.2 7.3 Swinhoe, R. The Ornithology of Formosa, or Taiwan (Part II) . Ibis . 1863, 5 (19): 250–311 [2024-07-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1-06) (英语) .
^ Cai, T.; Cibois, A.; Alström, P.; Moyle, R. G.; Kennedy, J. D.; Shao, S.; Zhang, R.; Irestedt, M.; Ericson, P. G. P.; Gelang, M.; Qu, Y.; Lei, F.; Fjeldså, J. Near-complete phylogeny and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world's babblers (Aves: Passeriformes)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 2019, 130 : 346–356 [2024-07-05 ] . doi:10.1016/j.ympev.2018.10.01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09) (英语) .
^ Mayr, E.; Paynter, R. A. (编). Alcippe morrisonia .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 Cambridge, MA: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64: 409–410 [2024-07-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1-18) (英语) .
^ 约翰·马敬能; 卡伦·菲利普斯; 何芬奇. 灰眶雀鹛.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 424–425. ISBN 7-5355-3224-1 (中文(中国大陆)) .
^ Zou, F.; Lim, H. C.; Marks, B. D.; Moyle, R. G.; Sheldon, F. H.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 of China and Indochina: A case of remarkable genetic divergence in a "species" .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 2007, 44 (1): 165–174 [2024-07-05 ] . ISSN 1055-7903 . doi:10.1016/j.ympev.2006.12.004 (英语) .
^ Song, G.; Qu, Y.; Yin, Z.; Li, S.; Liu, N.; Lei, F. Phylogeography of the Alcippe morrisonia (Aves: Timaliidae): long population history beyond late Pleistocene glaciations . BMC Evolutionary Biology . 2009, 9 (1): 143 [2024-07-05 ] . ISSN 1471-2148 . doi:10.1186/1471-2148-9-14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3) (英语) .
^ Taxonomy Version 2 . IOC World Bird List. [2024-07-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0-04) (英语) .
^ 14.0 14.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 Gill, F.; Donsker, D.; Rasmussen, P. , 编. IOC World Bird List (v14.1) . 2024 [2024-01-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1-03) (英语) .
^ 15.0 15.1 15.2 15.3 Collar, N. J.; Robson, C. Family Timaliidae (Babblers). del Hoyo, J.; Elliott, A.; Christie, D. A. (编).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12 .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7: 152–153 [2024-07-05 ] . ISBN 978-84-96553-42-2 (英语) .
^ 16.0 16.1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et al.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 Ecology Letters . 2022, 25 (3): 581–597 [2023-07-22 ] . doi:10.1111/ele.1389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2-03) (英语) .
^ 17.0 17.1 Shieh, B.-S.; Liang, S.-H.; Yuan, H.-W.; Chen, C.-C. Experimental evidence that distinct song phrases in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permit species and local dialect recognition . Ibis . 2013, 155 (1): 32–41 [2024-07-08 ] . ISSN 0019-1019 . doi:10.1111/ibi.1200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09) (英语) .
^ 林文宏. 繡眼畫眉. 台灣鳥類發現史. 臺北: 玉山社. 1997: 318. ISBN 957-9361-70-3 (中文(臺灣)) .
^ 19.0 19.1 19.2 林瑞興; 周蓮香; 林曜松. Roosting Behavior of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Swinhoe in the Non-breeding Season [繡眼畫眉(Alcippe morrisonia Swinhoe)在非繁殖季的夜棲行為] (PDF) . 特有生物研究. 2003, 5 (1): 27–32 [2024-07-08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3-09-29) (英语及中文(臺灣)) .
^ 陳加盛. 灰眶雀鶥. 台灣鳥類圖誌. 臺北: 田野. 2006: 452–453. ISBN 957413266-8 .
^ 21.0 21.1 21.2 21.3 蕭木吉(主撰).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三版. 臺北: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22: 326–327. ISBN 978-986-5455-68-2 (中文(臺灣)) .
^ 許育誠. 全球氣候變遷鳥類遷徙路徑研究——太魯閣國家公園候鳥及留鳥 (报告).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研究報告. 秀林: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 1–99. 2021 [2024-07-10 ] . ISBN 978-986-5456-8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12) (中文(臺灣)) .
^ 23.0 23.1 23.2 23.3 Chen, C.-C.; Hsieh, F. Composition and foraging behaviour of mixed-species flocks led by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in Fushan Experimental Forest, Taiwan . Ibis . 2002, 144 (2): 317–330 [2024-07-08 ] . ISSN 0019-1019 . doi:10.1046/j.1474-919X.2002.00020.x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09) (英语) .
^ 24.0 24.1 24.2 徐振輔. 你能聽見sisil的聲音嗎?(上) . 上下游副刊. 2023-09-24 [2024-07-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09) (中文(臺灣)) .
^ 25.0 25.1 25.2 25.3 25.4 Shieh, B.-S. Song structure and microgeographic variation in a population of the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 at Shoushan Nature Park, southern Taiwan . Zoological Studies . 2004, 43 (1): 132–141 [2024-07-08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09) (英语) .
^ 26.0 26.1 26.2 26.3 李育琴. 【生物多樣性的美好日常】聽取吉凶 鳥占文化的靈鳥——繡眼畫眉 . 環境資訊中心. 2023-04-27 [2024-07-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2-03) (中文(臺灣)) .
^ 繡眼畫眉 . eBird.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2024-07-14 ] (中文(臺灣)) .
^ 謝寶森; 張鳳吟. 戴上所羅門王的指環——「看」懂蟬鳴鳥叫(3/5) .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 Facebook. 2021-07-12 [2024-07-14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7-14) (中文(臺灣)) .
^ Brazil, M. Birds of East Asia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 ISBN 978-0-6911-3926-5 (英语) .
^ Callaghan, C. T.; Nakagawa, S.; Cornwell, W. K. Global abundance estimates for 9,700 bir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 2021, 118 (21): e2023170118. doi:10.1073/pnas.2023170118 (英语) .
^ 胡妙芬. 福山試驗林繡眼畫眉年齡判定及族群動態學研究 (碩士论文). 國立臺灣大學. 1999 [2024-07-12 ] (中文(臺灣)) .
^ Lin, D.-L.; Ko, J. C.-J.; Amano, T.; Hsu, C.-T.; Fuller, R. A.; Maron, M.; Fan, M.-W.; Pursner, S.; Wu, T.-Y.; Wu, S.-H.; Chen, W.-J.; Bayraktarov, E.; Mundkur, T.; Lin, R.-S.; Ding, T.-S.; Lee, Y.-J.; Lee, P.-F. Taiwan's Breeding Bird Survey reveals very few declining species . Ecological Indicators . 2023, 146 : 109839 [2024-07-05 ] . ISSN 1470-160X . doi:10.1016/j.ecolind.2022.10983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1-02) (英语) .
^ 林瑞興; 邱承慶. 「2023 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初稿」公開說明 .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023-09-30 [2024-07-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27) (中文(臺灣)) .
^ Ekstrom, J.; Butchart, S. Species factsheet: Grey-cheeked Fulvetta (Alcippe morrisonia ) . BirdLife Data Zone. 2024 [2024-07-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4-04-27) (英语) .
^ 林瑞興; 呂亞融; 楊正雄; 曾子榮; 柯智仁; 陳宛均. 2016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PDF) . 南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6. ISBN 978-986-05-1406-3 (中文(臺灣)) . [失效連結 ]
^ 林瑞興; 邱承慶; 潘森識. 2024臺灣鳥類紅皮書名錄. 南投: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2024. ISBN 978-626-7368-83-1 (中文(臺灣)) .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