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金刚
變形金剛(英語:Transformers,日语: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是由美國孩之寶公司與日本特佳麗公司自1984年起就開始合作製作的玩具產品系列。在動畫故事中,變形金剛起源於塞伯坦星球,是超級機械生命體。主要分為博派與狂派兩大派系。本系列作品常被粉絲以「TransFormers」稱呼,或簡稱為「TF」。 简要年表1974—1983年1970年,TAKARA公司从美國孩之寶買下孩之寶當家產品《Combat Joe》人形的使用權。由于当时日本的孩子们不喜欢军人士兵一类的玩具,TAKARA公司把Combat Joe改头换面变成《变身生化人》系列。1974年,TAKARA公司原本打算推出一个微缩版的“变身生化人”,但最终其把它的名字定为《微星小超人》。「微星小超人」只是一批透明身体,镀银頭部,高约10公分的可动小人形。TAKARA公司也为微星小超人创造了一系列的故事,以漫画的形式推出。当然,这时候的微星小超人还与变形以及机器人没有任何关系。 1982年,《微星小超人》系列开始加入机器人的角色,将以前的人形技术以机器人的形态表现出来,推出了「微星機器人」(ミクロロボット)系列。其中一些机器人已经可以简单的变形为飞行器之类的交通工具。於1983年时,TAKARA推出了一个名为「微星變形」(ミクロチェンジ)的分支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人物更像纯机械的生命体,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改造人形态。而变形种类与变形方式也较以往更为丰富且复杂。这些人物的变形主要以小型家电、设备、工具、武器,或是迷你汽车为主,包括了卡带式单放机、显微镜、手枪等。 TAKARA研究发明新的玩具系列,欲将机器人与变形的概念独立出来。1980年,TAKARA推出了名为《戴亞克隆》的系列。《戴亞克隆》系列分为非常多的小系列,包括了可以變成汽車的「汽車機器人」(カーロボット),或是变成恐龙的「恐龍機器人」(恐竜ロボ)。 而《戴亞克隆》的设定,主要在Studio Nue(スタジオぬえ)完成,该制作组当时的主要机械设定是宫武一贵和加藤直之,而当时还在筑波大学读书的河森正治,以打工的身份参与了《戴亞克隆》的设定工作。其他參與設計的人尚有荒牧伸志[參 1],伊東岳彦和明貴美加[來源請求]。 虽然《戴亞克隆》系列仅是在当时的电视杂志上连载一些故事,而没有动画或是漫画的帮助,但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当年的东京玩具展上,孩之宝开始与TAKARA洽谈合作的事宜。 在歐洲方面,意大利的GiG公司於1983年开始以「Trasformer」的名字开始引进《戴亞克隆》及《微星變形》两个系列著產品。[註 1] 1984年
TAKARA為了更加開拓市場,于是與在美國有廣大通路的孩之寶合作:TAKARA負責玩具提供,孩之宝負責銷售策略。在1984年,孩之宝選出《微星小超人》與《戴亞克隆》两个系列中的部分商品,以《變形金剛》之名稱引进美国,并由漫威漫畫创作相关的漫画。除了漫畫系列之外,为了更好的推广該玩具系列,由Sunbow Productions製作了卡通影集《變形金剛》於電視台播出。(作畫為外包,其動畫製作主要由日本的東映動畫完成,在第一季製作16集、第二季製作39集、第三季製作13集,製作1986年電影版和1984年-1990年美版玩具廣告中的動畫,漆原智志、大張正己和羽原信義曾參與作畫[參 2],第二季開始韓國的AKOM加入,在第二季、第三季和第四季中分別製作了10集、17集和3集動畫。)同时为了弥补人物设定中的一些不足,孩之宝还从别的日本玩具公司买来一些变形机器人玩具版权放到了变形金刚系列中,如震盪波、奧米茄和天火等,其中天火就是來自於萬代。 孩之宝的这一计划得到了空前的成功。在1984年2月的美国国际玩具展上,孩之宝凭借还未正式上市的变形金刚,在7天内创下了价值1亿美元的批发订货纪录。在玩具正式上市后的8周内便卖出了3百万个变形金刚,在7个月内卖掉了1千万个变形金刚,占掉了当时玩具市场的43%的份额。这一年,孩之宝共推出了26款变形金刚人物。 1985年在1984年推出的《變形金剛》角色,大部分是利用TAKARA公司原积压的库存加以重新包装上市的玩具。从1985年开始,孩之宝在玩具上加上了热感标志重新推出,而且在包装上有了些变化。比如1984年推出的迷你车人物都是以车形态放在包装中的,而1985年再发行版则是变成人形包装的。而且在几款「迷你车」中还加附赠了「迷你间谍」,是一种简单变形的回力车。 除重新发行的产品外又推出了更多的角色,包括了「恐龍派」(Dinobot)、「建造派」(Constructicons)、「昆蟲派」(Insecticons),與「三變戰士」(Triple Changers)等源自於《戴亞克隆》系列的產品。原本在《戴亞克隆》系列中,「工程车六合体」(《变形金刚》中的破壞者)与「火车六合体」(《变形金刚:头领战士》中的雷电)是配对登场的,但由于当时在美国火车玩具并不是很受青少年欢迎,因此火车六合体没有被选入《变形金刚》系列。另外,《戴亞克隆》系列有两位「三變人」,一位是入选变形金刚系列的闪电;另一位是变形为直升机与X形翼战斗机的角色,後者没能入选变形金刚系列,取而代之的是在《戴亞克隆》末期已经设计完成的智慧魔星,直接以变形金刚的身份登场。同时,孩之宝也展開了一些集点换玩具的活动:只要收集包装上的点数寄回公司,就可以换回一些无法通过商店买到的人物。来自《戴亞克隆》的「Power Dashers」「Omnibots」成为了集换对象。 1986年
经过两年的市场培育,《变形金刚》已经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玩具品牌。从1986年开始推出了許多原创人物,这些人物有部分的原型是在《戴亞克隆》後期所设计中。这一年中推出的新产品开始有了新的特点:合体機制。原本《戴亞克隆》中的合体基本都是六个或更多人组合,之後TAKARA设计师把合体部队规范为五人合体,体型较大的队长作為合体時的躯干,四名体型较小的队员作為四肢。超級戰士与萬能喪士、保衛者与布斯達等角色陆续配对登场。 在卡通方面,孩之宝策划了電影版《變形金剛:The Movie》。在电影中,很多既有的人物被安排阵亡,並添加了新一代的人物。因此《變形金剛:The Movie》的实际作用是为玩具产品的更新换代做铺垫。新一代变形金刚的设计风格也产生了很多变化,有別於用既有的交通工具做為變形之後的模式,設計開始朝未來風格。这不只是因为剧情开始从地球转移到其他星球,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不必为从汽车公司购买车型版权而花费大量资金。当时孩之宝负责剧情與设定案,TAKARA及东映动画則负责动画制作和玩具开发以及人物设定。由于當時公司之间只能通过定期打长途电话来讨论工作,导致了设计过程中的沟通不足。为了防止大电影的剧情泄密,孩之宝把补天士与惊破天的设定案交给TAKARA及东映动画时并没有告诉对方这两个人物是新一代的首领。TAKARA设计师以为惊破天只是个要塞参谋,而补天士则只是个普通中型变形金刚,于是设计时并没有像设计首领那么投入,致使这两个人物的玩具出来后令很多玩家失望。事后TAKARA的设计师很后悔,说如果当时知道他们的身份,会设计的更好。[來源請求] 格威龍玩具設計師是大野光仁,洛迪文玩具設計師是國弘高史,合體戰士中超級戰士與萬能喪士、霹靂星已於《戴亞克隆》構思好設計。破壞者亦是《戴亞克隆》年代的構思,草圖名為「新機器人基地」(新ロボットベース)。[參 3][參 4] 尤尼克隆[參 5]也是TAKARA玩具設計師幡池裕行(漫画家伊東岳彦)《Micro Change》年代的構思,草圖名為「Planet-Robot」。[參 6] 合體戰士霹靂星玩具及動畫機械設計師都是明貴美加。[參 7] 美日雙方各有為尤尼克隆設計玩具,但是兩種版本後來都取消發行。大野光仁已設計好了獨角獸的玩具,但最後沒有推出。[參 8] 1987年1987年導入了在現有的變形金剛上增加了人類角色的新產品「Master戰士」:「頭領戰士」與「靶子戰士」。這些人類角色能夠變成頭領戰士的頭部或是靶子戰士的槍械。頭領戰士的頭部在人型模式時也能進入駕駛艙。不過日本的《變形金剛:頭領戰士》則是將人類設定為體型大小與人類一樣的變形金剛。 美國方面播映了卡通《變形金剛》第四季(標題為《Transformer: The Rebirth》)」,由於預算削減,將五集縮減為三集。 日本方面當時在頭領戰士與靶子戰士等產品加上原創商品,另行展開了新的系列《變形金剛:頭領戰士》,並播映了由東映公司所製作的第一部日本變形金剛電視動畫《變形金剛:頭領戰士》,作為《變形金剛2010》之延續。《變形金剛:頭領戰士》與《變形金剛》第四季是互為平行世界的關係,因此內容與設定各有不同。 TAKARA玩具設計師大野光仁表示頭領戰士靈感來自鋼鐵吉克(港譯《金鋼飛天鑽》)[參 9],大野光仁曾笑說如果當年沒有想到三變戰士、合體戰士、頭領戰士、巨大基地、隱者戰士、超神戰士、微型戰士等點子當年可麻煩了。[參 10] 大野光仁當時設計了《變形金剛》系列中最大的玩具巨無霸福特。[參 11] 1988─1990年
1991─1995年在1990年與1991年期間推出了「Action Master」系列。這個系列的特點在於使用了許多《變形金剛》卡通中的經典角色,而且造型與卡通中的人物模組較為接近,可動度也較高。但除了武器、載具與Action Master Elite之外,這個系列的變形金剛產品卻無法變形,因此引起了兩極化的評價。該系列的玩具大部份是由齋藤正勝(斎藤まさかつ)所設計。[參 11] TAKARA則分別於1991年與1992年推出了《變形金剛:柯博文的復活》與《變形金剛:合體大作戰》兩系列。 1992年後期,推出了《Transformers: Generation 2》產品線。該產品線初期的玩具大多都是將既有的玩具搭配上新的零件或是改配色來發售,只有少部分的新玩具,直到中後期才開始製作玩具新模,但部分商品卻隨著系列銷售不佳而取消。 美國也於1992年推出了卡通《Transformers: Generation 2》。不過這部卡通其實只是將卡通《變形金剛》取出了52集,利用電腦動畫製作了全新的片頭與片尾,外加場景轉換鏡頭的畫面加工後重播的作品,在當時引起了話題。 由於TAKARA負責玩具設計,所以「Action Master」與《Transformers: Generation 2》玩具銘文印有TAKARA字眼。TAKARA設計師江島多規男在G2系列發明了玩具關節的球狀連接法,當時打開了一個加強了關節連接的新機器人玩具的時代。[參 12] 1995年結束了《Transformers: Generation 2》產品線,並開始了由子公司Kenner與TAKARA合作所製作的新產品線《百變金剛》(Beast Wars)。TAKARA則是在這年將《Transformers: Generation 2》中的新玩具以《變形金剛 G-2》之名發行日本版玩具。 1996─1999年
2000年─2001年
2002年─2005年
2006年美國於《變形金剛:塞博坦傳奇》系列結束之後,於2006年底開始推出了數個為了填補產品線缺口的新產品線。其中一個產品線《變形金剛》是將早期《變形金剛》的經典角色重新製作出新的玩具,因此又被稱為「經典系列」(Classics)。 由於這個系列原本就是為了填補缺口的關係,所以剛開始沒有計畫搭配任何的卡通或漫畫作品作為宣傳,不過這系列相當受到玩家歡迎,甚至於年會會員限定會刊漫畫中有獨立推出全新漫畫。該系列之後被納入2008年發行的《Transformers: Universe》系列之下的產品線之一。 「經典系列」玩具由TAKARATOMY負責設計。[參 12] 另一方面,在美國播映《變形金剛》的卡通頻道於2006年後半宣布將製作新的卡通《Transformers: Heroes》,該作品在次年正式更名為《變形金剛進化版》(Transformers Animated)。 除此之外,也推出了《變形金剛:鈦合金系列》(Transformers: Titanium)。該系列在2007年8月下旬日本販售。 日本則推出了《Transformers: Kiss Players》(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キスぷれ)。 2007年由麥可·貝導演的真人電影《變形金剛》於2007年夏季在全球上映。由於角色的造型設定和傳統的角色造型相差很大,因此遭到部分變形金剛迷的反彈。該片上映之後獲得了3.6億美金的票房,並宣佈了開拍續集的計畫,本片玩具由TAKARATOMY設計,電影上映前一年TAKARATOMY開始設計電影玩具,但電影公司一年前還沒有完成設計,只有概念圖,日本設計師要猜測電影造形設計電影玩具,日本與美國在電影版上映的同時推出了玩具。 TAKARATOMY與耐吉合作推出了《Transformers Sports Label》(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スポーツレーベル),為耐吉當時的新產品「Free 7.0」作宣傳。柯博文及密卡登變成了一隻左腳的 Free 7.0。除了頭部及整體配色外,兩款產品的模子是一樣的。 TAKARATOMY並推出了音樂設備的產品《Transformers Music Label》(トランスフォーマー ミュージックレーベル),產品有貨櫃可以做為蘋果公司iPod音響的柯博文、MP3聲波、法蘭茲及蘭波耳機。 日本在2007年時重播《百變金剛》第一季,同時發售《百變金剛電視玩具》(ビーストウォーズ テレもちゃ)系列產品。該系列的產品是選出幾款《百變金剛》的舊玩具,並將之重新上色後發行,各產品隨盒附屬一片日語版《百變金剛》的DVD。 孩之寶則與卡通頻道合作推出《變形金剛進化版》(Transformers Animated)。產品由孩之寶與卡通頻道的製作群負責設計造型,由TAKARATOMY負責設計玩具。 2008年孩之寶推出新的《Transformers: Universe》系列,該系列之下包括了「經典系列」、「Generation One」,以及「無敵艦隊」等產品線。商品由TAKARATOMY設計。 部分「經典系列」的商品在日本於2008年3月以《變形吧!變形金剛》之名稱販售。塗裝與美版有極大明顯差異,日本版的塗裝較接近《變形金剛》卡通中的配色,並於部分零件上施加了電鍍處理。TAKARATOMY推出了原創漫畫作品。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美版系列于日版系列的差异
在1980年代動畫播映時,因為同時在美國與日本放送而產生一些名詞上不相對的狀況,以下列出幾個代表性的差異:
美國與日本對於G1世界觀的並不一樣。美國對G1卡通的定義是由Sunbow Production與Marvel Production所製作的《變形金剛》(共五季)與《The Transformers: The Movie》。 日本的G1世界觀除了包括《變形金剛》的前三季與電影版之外,還有日方製作的《變形金剛:Scramble City發進篇》、《變形金剛:頭領戰士》、《變形金剛:超神戰士軍》、《變形金剛V》、《變形金剛Z》、《變形金剛:柯博文的復活》、《變形金剛:合體大作戰》。 因為美方製作《變形金剛》第四季的時候,並沒有預計日本製作了《變形金剛:頭領戰士》,所以後來日本製作並用以銜接《變形金剛》第三季的《變形金剛:頭領戰士》被當作另一套獨立世界觀。日本則沒有播出《變形金剛》第四季。 日本由《變形金剛》至《變形金剛 G-2》都屬於G1的範疇。 《邪神三部曲》(日方稱為《微型三部曲》)方面,日版的《變形金剛:銀河之力》和前兩部無任何關係,美國的《變形金剛:數碼爭霸戰》是接續前作《變形金剛:超能爭霸戰》系列的同一世界,並將動畫第一集和第二集合併為一集。不過因為做法讓部分觀眾看不懂第一集,因此美國後來在最後一集放映完畢之後又重新放映了日版第二集,香港播放美版時也做了同樣的舉動,一樣使得觀眾看不懂。之後在最後一集中加入了《變形金剛:超能連結》中奇克、雷德等人的畫面,以及修改部分台詞來進行與前兩作的連結。 华语区译名[來源可靠?] 變形金剛其中有許多專有名詞、在不同地區的中文使用者、廠商中具有翻譯上的差異,以下列出一些常見名詞的翻譯。 中國大陆
香港
台灣台灣區域的翻譯因為播映方不同的關係,有複數種版本的差異。
变形金刚作品动画
漫画
电影
变形金刚成员在各個不同變形金剛作品中,每個不同作品的主要角色、設定都經常不同,以下列出在不同作品中的一些較為主要的角色。 G1系列汽车人(Autobot)
變形金剛:大電影(Transformers: The Movie)出場人物
G1動畫第三季後出場角色
女汽车人(Female Autobot)
调节金剛(Throttlebot)
科技金剛(Technobot)
拍子達和他的磁帶戰士
其他人物
大都會及其近身侍衛
垃圾星人(Junkion)
霸天虎(Decepticon)常駐角色
追跡者(Seekers)
聲波(Soundwave)和他的磁帶戰士
照相機(Reflector)小隊
機器昆蟲(Insecticon)
工程金剛(Constructicon)
巨狰狞(Predacon)
恐懼金剛(Terrocon)
暴龍金剛與其護衛
五面怪(Quintessa)
变形金刚:头领战士(Transformers: The Headmasters)汽车人(Autobot)
飞车人(Railbot):
怪兽人(Monsterbot)
目标战士(Targetmaster)
头领战士(Headmaster)
克隆
其他
变形金刚:超神战士战队(Transformers: Super God Masterforce)汽车人(Autobot)神力战士(Godmaster)
头领战士(Headmaster)
隱者戰士(Pretender)
变形金刚:胜利之斗争(Transformers: Victory)汽车人(Autobot)微型战士(Micromaster)
智者战士(Brainmaster)
汽车人(Autobot) 超能战士(Powered Master)
微型战士(Micromaster)
汽车人(Autobot) 守衛之城(Guard City)
飞车人(Railbot)
挖地人(Constructobot)
机器卫兵(Protectobot)
公路军团(Road Corps)
变形金刚:捕食者空袭(Transformers:Predator Air Attack)本作為1992年在玩具目錄上刊登的短篇漫畫。 涡轮战士(Turbomaster)
捕食者(Predator)
变形金刚:汽车人战记(Transformers: Robots In Disguise)汽车人(Autobot)
头领战士(Headmaster)
飞车队(Team Bullet Train)
建筑队(Build Team)
微星(Spy Changer)
汽车人(Autobot)
Transformers: Go BotsGo Bot Protector
汽车人(Autobot)
变形金刚:机器人战士(Transformers: Robotmasters)汽车人(Autobot)
汽车人(Autobot)
狂派
汽车人(Autobot)柯博文小隊 洛迪文小隊 賽博坦精英卫兵(Cybertron Elite Guard)
賽博坦科技部(Cybertron Science)
賽博坦情报局 賽博坦公民
狂派
变形金刚:宇宙(Transformers: Universe)汽车人 变形金刚:网络任务(Transformers: Cyber Missions)博派 狂派
汽车人(Autobot)领袖卫队(Team Prime)
報應號(The Nemesis)
掠獸金剛(Predacons)
变形金刚:救援汽车人(Transformers: Rescue Bots)汽车人
救援汽车人(Rescue Bot)
变形金刚:参乘合体(Transformers Go: Triple Combination)汽车人(Autobot)
变形金刚:擎天柱归来之谜(Transformers: Mystery Of Convory Returns)汽车人(Autobot)
博派
狂派
變形金剛:合體戰爭(Transformers: Combiner Wars)汽车人(Autobot)
变形金刚基地在變形金剛的漫長歷史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據點、基地、要塞等等,通常是該作品中團隊的基地而城為常駐背景,在此以表格整理列出。
注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