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刃 (爆炸反应装甲)
利刃(烏克蘭語:Ніж,羅馬化:Nizh,直译:小刀,英語:Knife,直译:小刀)——安装于乌克兰本土生产的装甲车辆的第三代爆炸反应装甲。可保护战车免受穿甲弹、高爆弹和爆炸成型穿甲弹的伤害。由乌克兰国家科学院、KhKBM、帕通电焊研究所和微技公司合作开发。2003年被乌克兰军队接受。 简介与同类爆炸反应装甲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利刃通过模块内装药的爆炸效果破坏来袭的穿甲弹或高爆弹体本身的装药,或干扰其稳定,从而达到防御效果。而国外竞品大多采用向投射物来袭方向“扔盘子”的原理。使用平面累积射流破坏攻击弹药,使其偏离原来的弹道并增大反射角,从而减少对装甲的穿深,具有许多优点——反应速度快、高效、可靠性、易于实现,以及在垂直接触炮弹时提供同等的保护等。而利刃的特点是,在激活后,攻击弹药的爆炸能量不会转移到不参与防御的装甲块中。 坦克和轻型战车安装利刃的爆炸反应装甲模块可选择内置或挂载两种方式。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模块KhSChKV-34和KhSChKV-19被设计为平行六面体的形式,尺寸为250x125x36毫米或250x125x26毫米,重量分别为2.8公斤和2.1公斤,内部安装7个装甲元件利刃。装甲元件基于己烷制成。[1]KhShKV-34模块用于保护坦克车体和炮塔正面。KhShKV-19模块用于保护坦克炮塔的上部。[2]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与接触-1使用相同的模块外壳,因此并不总能通过外观区分它们。[3] 工作原理当来袭投射物(穿甲弹、动能射弹或爆炸成型弹)接近利刃时,其中一个模块内的装药被触发,并作用于来袭投射物。 触发的结果是,投射物的散射伴随着稀疏波以圆弧形式从装药外表面传至其中心。当聚能凹槽和装药圆柱壳的稀疏波相交时,形成一个将装药分成两部分的屏障。聚能凹槽靠近投射物的部分激发利刃模块的细长圆柱形装药形成累积射流。装药的剩余部分导致投射物沿着与累积射流相反的方向飞离。 累积射流和装药爆炸物将弹药摧毁成单独的碎片并改变其飞行路径。作为反制手段的一部分,这些装药会被连环触发,从而产生持续效应。 特征主要爆炸反应装甲特性比较[2]
衍生型
使用方
战斗记录俄乌战争在顿巴斯战争期间,第1坦克旅安装了利刃ERA的T-64BM“布拉特”坦克参加了战斗。RPG-7火箭发射器、风暴和低音管反坦克导弹直接命中后未造成重大损伤。[12] 相关词条引文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