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 (緬甸語 :ရန်ကုန် ,奥凯尔拼音 :Yañḵouñ ,缅甸语委转写 :ran-kun 緬甸語發音: [jàɰ̃ɡòʊɰ̃] ),原稱大光 (孟語:လဂုင် la.gung ;緬甸語 :ဒဂုံ ,奥凯尔拼音 :Dăgouñ ,缅甸语委转写 :da.guN ),緬甸 最大城市,仰光省 首府。2006年之前为緬甸首都 [ 3] ,是缅甸的经济中心。2014年普查人口约735万。
仰光位於仰光河 河岸,属伊洛瓦底江 三角洲地区。这里原本是孟族 聚居的土地,在殖民时代成为英属缅甸 首府,成为缅甸的行政、教育和经济中心,迎来大量移民。20世纪20年代时,仰光一度超越纽约 成为世界第一移民目的地[ 4] 。仰光也成为当时缅甸独立运动的中心,并在1948年缅甸独立后继续作为首都,直到2006年迁都至内比都 。
仰光主要出口米 、柚木 、石油 、棉花 和各類金屬 礦藏等。仰光殖民时代的市中心 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其殖民时代建筑是东南亚城市中最多的[ 5] 。如今,仰光仍面临基础设施 落后的问题,尽管近年来有诸多住宅和商业楼宇重建改建,其城郊的卫星城镇仍相对贫困,缺乏基本的基础设施[ 6] 。
名称
1753年,雍籍牙 國王建都以前,仰光只是小漁村。仰光原名為「大光」(ဒဂုံ မြို့နယ် ),於1755年改名为仰光。「仰光」(緬甸語 :ရန်ကုန် )是兩個字「ရန် (yan )」和「ကုန် (gon )」的結合,分別指“敵人”和“結束”, 也是“和平” 的意思。
英属缅甸 时代的旧式英文拼写为Rangoon [ 7] [ 8] 。
歷史
早期歷史
仰光於11世紀初(約1028-1043年)由當時居住在下緬甸 的孟族 建立,當時名為大光。[ 9] 從14世紀勃固王朝 時期開始,大光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朝聖城鎮。大光的著名統治者包括從1364年至1392年統治該鎮的瑪哈德威公主 [ 10] 和她的侄孫女信紹布 ,後者後來成為緬甸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王。[ 11] [ 12]
1755年,貢榜王朝 的開國君主雍笈牙 攻占了大光,擴張了城市的規模,並將大光改名為「仰光」。大約在1790年代左右,東印度公司 在仰光開設了一家工廠。1823年仰光的人口估計約為3萬人。[ 13] 英國 在第一次英緬戰爭 期間佔領了仰光,但戰後將該城市歸還給緬甸統治,該城後於1841年毀於一場大火。[ 14]
殖民時期(1852—1948)
1852年,英國在第二次英緬戰爭 中佔領了仰光和整個下緬甸,隨後將仰光轉變為英屬緬甸 的商業和政治中心。戰後,英國人將英屬緬甸的首都從毛淡棉 遷至仰光。[ 15] [ 16] 英國人計畫在三角洲上建造一座棋盤狀城市,東面緊鄰帕尊當溪 ,西南邊則緊鄰仰光河 ,由當時陸軍工程師亞歷山大·弗雷澤中尉(Lt. Alexander Fraser)設計規劃。1885年,英國於第三次英緬戰爭 佔領上緬甸 ,仰光成為緬甸唯一的政治中心。到1890 年代,仰光人口不斷增長,商業活動日漸發達,城北臨皇家湖 和茵雅湖 的地方建成大片郊區 住宅區。[ 17] 英國人還建立了仰光總醫院 和仰光大學 。
仰光也是1857年印度起義 後,英國人將蒙兀兒帝國 末代皇帝巴哈杜爾·沙二世 流放的地方。[ 18]
殖民時期的仰光擁有面積廣大的公園和湖泊,城市裡新建的現代建築與傳統木造建築交相輝映,因此被譽為「東方花園城市」。[ 17] 到20世紀初,仰光的公共服務和基礎建設能與倫敦相媲美。[ 19] 到了二戰前夕,仰光50萬人口中約有55%是印度人 或南亞裔 ,只有約三分之一是緬人 。[ 20] 其他族群則有克倫族 、中國人 、英緬混血兒 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 後,仰光成為緬甸獨立運動 的中心,主要由仰光大學的左翼 學生領導這場運動。1920年、1936年和1938年三次反對英國統治的全國性罷工都是先從仰光開始的。1930年5月5日,缅甸的勃固 地区发生了一场規模7.0的地震,虽当时仰光的人口只有40万,但也导致了仰光有50人丧生[ 21] ,同年初还发生了1930年仰光骚乱 。
二戰爆發後,日軍於1942年3月8日占領仰光,仰光也在戰爭期間遭受嚴重破壞。1945年5月,盟軍 收復仰光。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仰光成為緬甸聯邦 的首都。[ 22]
獨立後
1948年,缅甸独立,继续以仰光为首都,并将殖民时代的英文街道、公园名改为缅文。缅甸独立后,城区多数南亚裔、欧洲裔和英缅混血儿 居民逐年迁离[ 20] 。仰光继续为缅甸的经济中心。1989年,缅甸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宣布将仰光的英文拼写改为“Yangon”[ 23] [ 24] 。
2021年緬甸軍事政變 后,仰光街头爆发示威
仰光城区逐步向近郊扩展,并由政府主导开发卫星城镇,50年代建有打基达镇区 、北奥格拉巴镇区 、南奥格拉巴镇区 ,80年代建有萊達雅鎮區 、瑞必達鎮區 、德贡谬迪南镇区 [ 14] 。奈温 执政时期(1962年–1988年),仰光人口快速增长,但基础设施修缮不力,难以承担人口压力。90年代,缅甸政府实施开放的市场政策,仰光迎来大量新投资,城市设施亦得到更新,建成高层酒店、办公楼、商场,及六座桥梁、五条高速公路[ 25] [ 26] [ 27] 。部分城区居民也被迁移至卫星城镇[ 28] 。1996年,仰光市政府公布仰光城市遗产名录 ,列入200座左右需保护的殖民时代建筑[ 29] 。
仰光作为缅甸政治中心,亦是大大小小示威运动的中心,且有数次激烈的流血对抗,如1974年吴丹葬礼示威 、1988年8888民主運動 [ 30] 、2007年反軍政府示威 [ 31] 、2021年反军事政变示威 [ 32] [ 33] [ 34] 。1983年,北韓 特務在仰光發動炸彈攻擊事件 ,导致21人丧命,包括韩国一名副总理和三名部长,導致北韓與緬甸斷交。8888民主运动期间有大量市民伤亡,死亡人数按不同调查源有350至10000人不等。2005年5月7日,仰光发生连环爆炸案,11人丧命,162人受伤[ 35] 。2007年示威期间爆发大规模枪战,亦有数千名僧侣上街游行[ 36] 。
2005年11月,缅甸政府正式迁都至仰光以北320公里的奈比多 。
2008年5月,气旋纳尔吉斯 吹袭仰光,仰光四分之三的工業基礎設施遭到毁坏,損失估計達8億美元[ 37] 。
2020年后,冠狀病毒病疫情 和军事政变 造成乱局,政府实行封锁措施及宵禁 。仰光经济亦受到极大打击,陷入萧条[ 38] 。如今的仰光仍难以维持如全日供电及定期垃圾清理等基础市政服务。
地理及氣候
仰光位於下緬甸,属热带季风气候 ,终年绿树成荫、鲜花常开,有“花园城市”之称。市区有两个风景秀丽的湖泊——大湖 和茵雅湖 ,市内有举世闻名的仰光大金寺 。
仰光(1961至199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32.2 (90.0)
34.5 (94.1)
36.0 (96.8)
37.0 (98.6)
33.4 (92.1)
30.2 (86.4)
29.7 (85.5)
29.6 (85.3)
30.4 (86.7)
31.5 (88.7)
32.0 (89.6)
31.5 (88.7)
32.3 (90.1)
平均低温 °C(°F)
17.9 (64.2)
19.3 (66.7)
21.6 (70.9)
24.3 (75.7)
25.0 (77.0)
24.5 (76.1)
24.1 (75.4)
24.1 (75.4)
24.2 (75.6)
24.2 (75.6)
22.4 (72.3)
19.0 (66.2)
22.6 (72.7)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5 (0.2)
2 (0.1)
7 (0.3)
15 (0.6)
303 (11.9)
547 (21.5)
559 (22.0)
602 (23.7)
368 (14.5)
206 (8.1)
60 (2.4)
7 (0.3)
2,681 (105.6)
平均降雨天数
.2
.2
.4
1.6
12.6
25.3
26.2
26.1
19.5
12.2
4.8
.2
129.3
数据来源:世界气象组织 [ 39]
行政区划
交通
航空
仰光國際機場 ,距离市中心12km,是缅甸的重要门户。拥有众多航班飞往亚洲各主要城市如河内 、香港 、東京 、首爾 、廣州 、桃園 、胡志明市 、曼谷 、科伦坡 和新加坡 。
國內航班飛往城市有曼德勒 、奈比都 、黑河 、大其力 、實兌 、丹兌 、土瓦 、實皆 、娘烏 。
鐵路
仰光中央車站 是緬甸總長5403公里鐵路網中的主要始發站[ 40] ,其覆蓋範圍涵蓋緬甸北部地區(內比都 、曼德勒 、瑞波 )、內陸地區(密支那 )、撣山丘陵(東枝 、臘戍 )和德林達依海岸(毛淡棉 、土瓦 )。
仰光環狀線 是一個全長45.9公里,設有 39 個車站的通勤鐵路線,連接仰光市區與周遭的衛星城鎮。其廣受當地民眾歡迎,日運量約150,000人次。[ 41]
2017年,日本政府提供了超過2億美元的資金,協助提升仰光環狀線的發展、線路維護、購買新車廂及升級信號等計畫。[ 42] [ 43]
教育
高等教育
姐妹城市
圖集
参考
^ Third Regional EST Forum: Presentation of Myanmar (PDF) . Singapore: Ministry of Transport, Myanmar. 17–19 March 2008 [2010-05-16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09-02-26).
^ United Nations World Urbanization Prospects, 2007 revision . Esa.un.org. [2014-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7-31).
^ Burma's new capital stages parade . BBC News. 27 March 2006 [3 August 20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2-26).
^ Thant Myint-U. 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 : histories of Burma 1s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6. ISBN 978-0-374-16342-6 . OCLC 65064707 .
^ Martin, Steven. Burma maintains bygone buildings . BBC News. 30 March 2004 [22 May 200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8 April 2008).
^ Rapid migration and lack of cheap housing fuels Yangon slum growth . Myanmar Now. 27 February 2016 [8 April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3 September 2016).
^ "Yangon." Vocabulary.com Dictionary, Vocabulary.com, https://www.vocabulary.com/dictionary/Yangon . Accessed 30 Jan. 2024.
^ Rangoon, n..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03-02. doi:10.1093/oed/1808019758 .
^ Founded during the reign of King Pontarika, per Charles James Forbes Smith-Forbes. Legendary History of Burma and Arakan . The Government Press. 1882: 20 . ;the king's reign was 1028 to 1043 per Harvey, G. E.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0 March 1824.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1925: 368.
^ Pan Hla, Nai. Razadarit Ayedawbon (in Burmese) (8th printing, 2005 ed.). Yangon: Armanthit Sarpay. 2005: 54 [1968].
^ Morse, Jedidiah; Morse, Richard C. (Richard Cary); Converse, S. A new universal gazetteer, or geographical dictionary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braries. New Haven, S. Converse. 1823.
^ Harvey, G. E.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March 1824 . 1925.
^ Great Britain. India Office; Hunter, William Wilson; Cotton, James Sutherland; Burn, Richard; Meyer, William Stevenson.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ibraries.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07.
^ 14.0 14.1 Kyaw Kyaw. Frauke Krass; Hartmut Gaese; Mi Mi Kyi , 编. Megacity yangon: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and modern developments. Berlin: Lit Verlag. 2006: 333–334. ISBN 978-3-8258-0042-0 .
^ BBC NEWS | Asia-Pacific | Burma maintains bygone buildings . BBC. 2004-03-30 [2017-07-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4-08).
^ Moulmein, first British capital of Myanmar, back on the tourist map . The Hindu. [2017-07-2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20).
^ 17.0 17.1 Yangon Summary Review and Analysis . Bookrags.com. 2005-10-17 [2010-04-1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11-28).
^ Remembering the last Mughal emperor . BBC. 2017-11-08 [2021-06-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11).
^ Falconer, John; et al. Burmese Design & Architecture. Hong Kong: Periplus. 2001. ISBN 978-962-593-882-0 .
^ 20.0 20.1 Tin Maung Maung Than. Indian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sia – Some Aspects of Indians in Rangoon.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993: 585–587. ISBN 9789812304186 .
^ 缅甸启动仰光地震灾害评估工作 . 联合国人居署. [2020-11-1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1-12) (中文) .
^ Grace, John D.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17: 606. ISBN 9781349657711 .
^ Should it be Burma or Myanmar? . Who, What, Why?. BBC News. 2007-09-26 [2010-04-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1-31).
^ Background Note: Burma . Bureau of East Asian and Pacific Affair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09-01-0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7-01-22).
^ Zaw Htet. Pioneering FMI City 'the best in Yangon' . The Myanmar Times. [2008-09-07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6-11-14).
^ Yangon-Thanlyin Bridge . [2008-09-07 ] . [失效連結 ]
^ Kyi Kyi Hla. Ngamoeyeik Bridge . 2001-02-01 [2008-09-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11-19).
^ Edward Blair. Beyond Rangoon . The Irrawaddy. 2006-05-01 [2008-08-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10-04).
^ Special Report . 2001-11-04 [2008-08-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8-22).
^ How a Failed Democracy Uprising Set the Stage for Myanmar's Future . 2018-08-08 [2021-06-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19).
^ Myanmar's Saffron Revoulution: 10 Years Later . 2017-04-22 [2021-06-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29).
^ Myanmar protests: Demonstrators killed in bloody Yangon crackdown . BBC News. 2021-03-14 [2023-08-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9-14) (英国英语) .
^ Myanmar: more than 90 reported killed on 'day of shame' for armed forces . The Guardian. 2021-03-27 [2023-08-22 ] . ISSN 0261-307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2) (英国英语) .
^ Anti-coup mass protests take place in cities across Myanmar . Myanmar Now. [2023-08-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2) (美国英语) .
^ LostWord. Bomb blast in Yangon, Myanmar . Writing.com. 2005 [2021-06-1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7-09-27).
^ Burmese Human Rights Yearbook, 2007, http://www.burmalibrary.org/show.php?cat=1320&lo=d&sl=0 互联网档案馆 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2-10-19.
^ Ye Lwin. Long road back for industrial recovery . The Myanmar Times. 2008-07-14 [2008-07-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1-04-30).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a-65105276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天气信息---仰光(YANGON) . 世界气象组织 . [2010-10-3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0-12-03).
^ MR to link Mandalay and Bhamo. New Light of Myanmar. 22 February 2010.
^ Yeni. The Railway Bazaar . The Irrawaddy. 30 January 2008 [23 February 20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8 February 2008).
^ Myanma Railways to upgrade circle line with Japanese loan . The Myanmar Times. 2016-07-13 [2019-10-26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6 October 2019) (英语) .
^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yanmar) . [26 October 201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15 June 202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