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 1101是位於阿贝尔2029星系團中心的一個超巨大橢圓星系,距離地球大約320百萬秒差距(10.4億光年)[1]。
特性
這個星系被分類為超巨大橢圓(E)到透鏡狀星系(S0)[2],並且是艾伯耳2029星系團中最亮的星系(它也會被稱為A2029-BCG;BCG的意思是最亮團星系)[4][5]。這個星系的型態類型被懷疑是個扁平的圓盤狀,但從地球上看到的只是它最寬廣的一面。然而,多數的透鏡星系的尺寸範圍從15至37千秒差距(5萬至12萬光年)[6][7]。
IC 1101是已知星系中最大的,但是如何定義這種星系的大小,在天文學的文獻中仍有爭議。來自星系的藍光攝影乾版(對恆星的取樣不包括擴散的暈)給予的有效半徑(輻射出一半光量的半徑)是7021200569042795367♠65±12 kpc (7002212000000000000♠212±39 thousand ly)[3]。這個星系有非常大的低強度漫射光,半徑延伸至600千秒差距(200萬光年)[8]。研究IC 1101的作者確認若包含暈可能是宇宙中最大和最亮的星系[8]。
像多數的巨大星系,IC 1101擁有大量的富金屬星,其中有些比太陽老70億歲,因此呈現金黃色的光澤。它在中心有一個與巨大的黑洞,與明亮的無線電源相關聯。
發現
這個星系是在1790年6月19日由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的。它於1895年被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收錄在星雲和星團索引目錄(IC)中的第1101個天體。當它被發現時,以它的外觀被認為是一個星雲。後來愛德溫·哈伯在1932年發現一些具有星雲外觀的天體實際上就是獨立的星系,對這些天空中物體進行的後續分析,發現IC 1101是一個獨立的星系。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NED results for object IC 1101. NASA/IPAC Extragalactic Database. [11 November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2).
- ^ 2.0 2.1 IC 1101 -- Brightest galaxy in a Cluster (BCG). SIMBAD. [21 Dec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8).
- ^ 3.0 3.1 Fisher, David; Illingworth, Garth; Franx, Marijn. Kinematics of 13 brightest cluster galaxi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January 1995, 438 (2): 539–562. Bibcode:1995ApJ...438..539F. doi:10.1086/175100.
- ^ Lewis, Aaron D.; Buote, David A.; Stocke, John T. Chandra Observations of A2029: The Dark Matter Profile Down to below 0.01rvir in an Unusually Relaxed Cluster.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March 2003, 586 (1): 135–142. Bibcode:2003ApJ...586..135L. arXiv:astro-ph/0209205 . doi:10.1086/367556.
- ^ Uson, Juan M.; Boughn, Stephen P.; Kuhn, Jeffrey R. The central galaxy in Abell 2029 - an old supergiant. Science. October 1990, 250 (4980): 539–540. Bibcode:1990Sci...250..539U. doi:10.1126/science.250.4980.539.
- ^ Seligman, Courtney. NGC Objects: NGC 50 - 99. Cseligman.com. Celestial Atlas. [14 April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4).
- ^ [需要明確引用]
- ^ 8.0 8.1 Uson, Juan M.; Boughn, Stephen P.; Kuhn, Jeffrey R. Diffuse light in dense clusters of galaxies. I. R-band observations of Abell 2029.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March 1991, 369: 46–53. Bibcode:1991ApJ...369...46U. doi:10.1086/16973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