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斯·繆勒 青年时的马克斯·缪勒
出生 Friedrich Max Müller (1823-12-06 ) 1823年12月6日德意志邦联 安哈尔特公国 德绍 逝世 1900年10月28日(1900歲—10—28 ) (76歲)Oxford , Oxfordshire, England 職業 Writer, scholar 國籍 英国 民族 德意志人 教育程度 莱比锡大学 代表作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 Chips from a German Workshop 配偶 Georgina Adelaide Grenfell 子女 Wilhelm Max Müller 簽名
馬克斯·繆勒
弗里德里希·馬克斯·繆勒 (德語:Friedrich Max Müller ,1823年12月6日—1900年10月28日),生於德意志邦聯 德绍 ,是一位德國 文字學 家和東方學 家,專長於印度學 ,是西方學術領域中印度研究與宗教比較等學科的奠基者之一。繆勒對印度的興趣除了以學術著作展現之外,也以小說的形式來呈現,使得英國的广大讀者能够接触并認識印度學 。而他所領導翻譯多達50冊的《東方聖典》(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更是維多利亞時代學術的永久性紀念碑。
繆勒認為,吠陀時期 的文化代表著自然崇拜 的一種形式。他視《梨俱吠陀 》中的神明為各種自然的力量,被想像為超自然的人格性存在,但只具部份的人格性。基於此想法,繆勒演绎出他視神話為「語言之疾」的理論。意思是,神話將觀念轉型成各種存在物和故事。依繆勒之見,神明起源于用來表達抽象概念的文字,但後來轉变成各種想像出來的人格性存在。由此,印歐語中的父性神明就以幾種不同的名字出現:宙斯 、朱庇特 、和特尤斯 等。對繆勒而言,這些名字都可以追溯到同一個字「Dyaus」;這字的意思依他的了解是「發光」或「光輝」,由這个字而引出了deva、deus、theos等神的統稱,以及宙斯、朱比特(引自deus-pater父神)等名字。這樣,一個隱喻就人格化和固定化了。繆勒這方面的思想與後來尼采的想法很相似。
梁啟超 亦曾在1905年發表的文章《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引用繆勒名言「血濃於水,語濃於血」。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Max Müller . (2011). In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Retrieved from 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96833/Max-Mull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馬克斯·繆勒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互联网档案馆 中馬克斯·繆勒的作品或与之相关的作品
來自馬克斯·繆勒 的LibriVox 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Deutsche Liebe, Novel by F. Max Müller 1857, E-Book Edition 2011 (German), Philipp Grieb IT-Redak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Online Library of Liberty – Friedrich Max Müll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Gifford Lecture Series – Biography – Friedrich Max Müll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by Dr Brannon Hancock
Lourens P. van den Bosch,"Theosophy or Pantheism?: Friedrich Max Müller's Gifford Lectures on Natural Relig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ull text of the article
Vedas and Upanishad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Vivekananda on Max Müll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Friedrich Max Müller, The Hymns of the Rigveda, with Sayana's commenta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ondon, 1849–74, 2nd ed. 4 vols., Oxford, 1890–92. PDF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