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元硬幣

壹元硬幣
国家/地区香港
價值1.00港元
背面
圖案洋紫荊
「縮水」後的第一個「女皇頭」時代的香港一元硬幣(1979年),「縮水」後的直徑為2.5厘米

一元硬幣是現行流通的香港貨幣,面額為$1港元香港人通常將「一元」俗讀為「一蚊」[1]

歷史

香港政府於1866年首鑄壹圓硬幣,含九成。1868年因香港造幣廠結業,港府停止鑄造壹圓硬幣,把造幣机械卖给日本。外國貿易銀圓,如墨西哥鷹洋便在香港流通,代替停鑄的港幣壹圓銀幣。

1895年,港府引入英國貿易銀圓(被稱為「站洋」或「港光」)作香港1圓貨幣,一面鑄有不列顛尼亞女神像和英文面額「ONE DOLLAR」,另一面則鑄有中文面額「壹圓」和馬來文面額。

1935年起,港府立法禁止外國貨幣在港通用,於是便由政府印行壹圓鈔票,至1959年止。

1960年起,港府又重新鑄造1圓硬幣以取代1元鈔票(1元鈔票其後於1970年代初停止流通),以紅銅合金鑄造,一面鑄有當時在位的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的肖像,另一面則鑄有面值「香港壹圓」,中間為手持珍珠的英國皇室獅子(即香港徽號頂端部分)。

1971年開始,壹圓硬幣由原本的安全邊改為齒邊。

1978年起,壹圓硬幣面積縮小。發行初期有民眾不滿,因容易跟銀色五角(1951-1975年間發行)混淆。

1993年起改為合金鑄造,但試驗失敗,遂於1994年開始改回以紅銅鎳合金鑄造。

1997年又有發行鑄上麒麟圖案的回歸紀念幣。

曾發行年份(1960年後)及發行量

  • 「大餅」時代(基本上已退出流通):
    • 1960年:80,000,000(有「H」及「KN」2種鑄記)
    • (1961年至1969年間皆沒有發行)
    • 1970年:15,000,000(只有「H」鑄記)
    • 1971年:8,000,000(只有「H」鑄記)
    • 1972年:20,000,000
    • 1973年:8,125,000
    • 1974年:26,000,000
    • 1975年:22,500,000
  • 「縮水」後的第1個女皇頭時代:(現較少流通)
    • 1978年:120,000,000
    • 1979年:104,908,000
    • 1980年:100,000,000
    • (1981年至1984年間皆沒有發行)
  • 「縮水」後的「大皇冠」時代:(現較少流通)
    • (1985年至1986年間皆沒有發行)
    • 1987年:(不詳)
    • 1988年:20,000,000
    • 1989年:20,000,000
    • 1990年:(不詳)
    • 1991年:(不詳)
    • 1992年:25,000,000
  • 洋紫荊時代:
    • 1993年:60,000,000(現極少流通[註 1]
    • 1994年[註 2]:150,000,000
    • 1995年:80,000,000
    • 1996年:38,000,000
    • 1997年[註 3]:162,000,000
    • 1998年:310,000,000
    • (1999年至2012年間皆沒有發行)
    • 2013年:50,000,000
    • 2015年[註 4]:9000萬
    • 2017年:5000萬
    • 2019年:1億

注释

  1. ^ 合金鑄造的,因為含鐵量較多,大部分自動售賣機不接受該年份的1元硬幣,加上發出來的聲響與五元硬幣相近,容易做成混淆,所以被銀行大量回收,導致該年份的1元硬幣現時於市面上極少流通
  2. ^ 該年開始重新以紅銅鎳合金鑄造
  3. ^ 有普通版及回歸特別版,1997年回歸特別版本是鑄上麒麟圖案的
  4. ^ 1993年至2011發行的洋紫荊設計流通硬幣,是由英國皇家鑄幣廠及加拿大皇家鑄幣廠鑄造。其中,由加拿大皇家鑄幣廠鑄造的,包括鑄幣年份為1997年的2毫、1998年的2毫及2元、以及2015年的1元及2元。
  1. ^ 「文」變調讀若「蚊」;香港過去的確有稱為一文的硬幣,為0.1仙

參考資料

Ma Tak Wo 2004,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Hong Kong Currency, Ma Tak Wo Numismatic Co., LTD Kowloon Hong Kong. ISBN 962-859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