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裨理

雅裨理
David Abeel
出生(1804-06-12)1804年6月12日 [1]
 美国紐澤西州密德薩克斯新布朗斯维克
逝世1846年9月4日(1846歲—09—04)(42歲) [1]
美國紐約州奧爾巴尼
语言英語福建话马来话暹邏語
教育程度新布朗斯维克神學院英语New Brunswick Theological Seminary新不伦瑞克大学
头衔傳道者牧師
父母David Abeel (1763 - 1840)
Jane Hassert Abeel (1766 - 1842)

雅裨理David Abeel,1804年6月12日—1846年9月4日),19世纪基督教新教早期在中國大陸的传教士。他在中國大陸(當時為清朝統治)時期與徐繼畬的交流,也影響了徐的地理觀。徐之後的著作《瀛環志略》有關西方各國的譯名,如西班牙葡萄牙等,便是參照自雅裨理的閩南語發音轉譯為漢字定名的[2][3][4]

生平

1804年6月12日,雅裨理出生在美国新泽西州新布朗斯维克,皈依基督后开始学习医学。1826年,他毕业于新不伦瑞克神学院,被按立为美国归正会牧师,在纽约州的雅典任职。1828年冬由于健康原因去西印度群岛疗养。1829年,他被传教的使命感所推动,由于美国归正会到1857年才正式组织海外差会,因此他先加入美國水手公誼會(the Seamen's Friend Society),在1829年10月,和公理会第一位来华传教士裨治文同船前往中国,1830年抵达广州。先在广州向外国水手宣教一年,同时学习閩南語马来语暹邏語,同年成为公理会牧师[5]

1831年,雅裨理前往爪哇访问当地的荷兰归正会,然后前往新加坡曼谷,为公理会进行探索性工作。1833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国,途经英国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在会议上代表中国差会演讲。1839年他回到广州,由于鸦片战争即将爆发,他转往婆罗洲访问当地的荷兰归正会。1841年回到中国,1842年在新开辟的通商口岸厦门鼓浪屿创办差会,成为首先进入厦门的传教士。他同美国医生甘明一同开设诊所从事医疗宣教事工,该诊所之后成为保赤医院[6][7]。1845年由于严重的肺结核回到美国,次年在纽约州奥尔巴尼去世[2]

與徐繼畬的會面

徐继畬在自己著作《瀛寰志畧》中有至少十次提及引用雅裨理的解說,雖然確切的時間並沒有提及,不過可以從雅裨理的日記中得知。1844年1月27日,他在日記中稱,稍早時候,他和另一名傳教士,與一個僅次於當地省長的官員見面,而且他可能成為下一任的省長。這個官員向他們詢問了很多外國的問題,於是他們花了一個下午向那位官員解釋各國的位置和資訊,那位官員相當高興,他們向他贈送了基督教書籍與新約,以及其他書籍;2月19日,他們再去拜訪了這位官員的副官,副官說他們已經讀完了新約全書,又向他們詢問了很多外國地名人名,雅裨理祈禱這位官員能理解上帝的真義[8]

而第二次的記載是在1844年5月,雅裨理再次拜見了《瀛寰志畧》的作者,他是五臺人。雅裨理說這位官員「Su Ki-Yu」(徐继畬)是個友善的人,他又詢問了很多外國的農產經濟歷史等問題,對他們帶來的圖文很感興趣,他們又花了一個下午向這位官員解說了一般的知識[9]

著作

  • 《To the Bachelors of China, by a Bachelor》 (1833),
  • 《A Narrative of Residence in China》 (1834)
  • 《The Claims of the World to the Gospel》(1838).


外部連結

参考文献

  1. ^ 1.0 1.1 Rev David Abeel.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2. ^ 2.0 2.1 李亞丁. 福音與文化的使者── 雅裨理 (PDF). 大使命月刊. 2014年8月, (111) [2015-06-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9-24). 
  3. ^ 徐繼畬. 《瀛環志畧》 序. 1849. ...(前略)因公駐廈門,晤米利堅人雅裨理,西國多聞之士,也能作閩語...(中略,原文無標點符號)... 
  4. ^ 徐繼畬. 《瀛環志畧》 凡例. 1849. 各國正名:如「瑞國」當作瑞典嗹國當作「嗹馬」,西班牙當作「以西把尼亞」,葡萄牙當作「波爾都噶亞」。然一經更改,閱者猝不知為何國,故一切仍其舊稱。(原文無標點符號) 
  5. ^ 李亞丁. 雅裨理. 《華人基督教史人物辭典》. [2015-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7). 
  6. ^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鼓浪屿往事:百年祠堂黄氏小宗见证中美文化交流。
  7. ^ [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鼓浪屿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拥有世界遗产数全球并列第一。
  8. ^ The_Chinese_Repository_-_Volume_13. (PDF). 中國叢報: 236.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02) (英语). 
  9. ^ The_Chinese_Repository_-_Volume_20. (PDF). 中國叢報: 169–170. [2015-06-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4-02)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