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帶鸚天竺鯛
金帶鸚天竺鯛(學名:Ostorhinchus cyanosoma),為輻鰭魚綱鈎頭魚目天竺鯛科鸚竺鯛屬下的一個種[1],於1853年由荷蘭東印度群島魚類學家Pieter Bleeker首次描述了該物種,該標本是在現代印度尼西亞東努沙登加拉省索羅島附近的拉瓦瓊(Lawajong) 採集,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從[紅海]]至莫三比克,經波斯灣至斐濟,北起琉球群島、小笠原群島,南至新喀里多尼亞海域,深度1至50公尺,本魚體呈橢圓形,體稍側扁,頭大、眼大、口大且斜裂,頜齒細小,鰓蓋骨後緣棘不發達,體被弱櫛鱗,體呈銀色,略帶藍色,體側有六條橙黃色縱向條紋,包括眼睛後面的一條短條紋,背鰭2個,尾鰭截形,背鰭硬棘8枚、背鰭軟條9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8枚,體長可達8公分,棲息在潟湖及珊瑚礁,成群活動,夜行性,屬肉食性,以浮游生物及小型甲殼類為食[2],繁殖期時,雄魚具有口孵習性,卵約7日化成仔魚,由雄魚吐出,具短暫的仔魚飄浮期,生活習性不明,可做為觀賞魚。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