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作華
鄒作華(1894年5月11日—1973年11月7日),字岳楼,吉林省吉林府永吉县人。中華民国军事将领、政治家。東北陸軍(奉军)出身,後為國民革命軍上將,擅長炮兵作戰。 生平崛起奉系鄒作華生於吉林將軍轄區,早年在吉林優級師範附属高等小学学习。1908年(光緒34年)入吉林陸軍小学,1914年(民国3年)升入陸軍第一预備学校。1916年(民国5年),鄒作華入保定陸軍軍官学校,编入留学生预備队。1917年(民国6年)赴日本留学,在久留米市的野砲兵第24聯隊实习,入陸軍士官学校第12期砲兵科。毕業後的1919年归国,加入段祺瑞领导的参战軍的教導团,後任砲兵教官。同年10月,任东三省巡阅使衛队混成团参謀,自此归属奉系。[1][2] 1922年(民国11年)11月,鄒作華任東三省陸軍砲兵第4团团長。1925年(民国14年),升任砲兵第1旅旅長。同年11月,郭松龄反对張作霖,结成東北国民軍,鄒作華被起用为東北国民軍总参謀長,郭松龄侵入南滿鐵路轄區,遭到日本關東軍突襲,進退無據,隨即被張作霖擊敗,鄒見情勢不利,迫使郭松龄投降。郭松龄攜妻突圍而走,被奉军所俘,夫婦俱遭槍決。鄒作華获得赦免,回到张作霖手下。1926年(民国15年),任奉军的砲兵总司令。1927年(民国16年),任砲兵軍軍長。北京政府被中国国民党的北伐軍击败,鄒作华回到東北,任興安区屯垦督办。張学良东北易帜,鄒作华追随。[1][2]1929年中东路事件期间,参与指挥东宁战斗。 国民政府的活動1930年(民国19年)1月,鄒作華获授青天白日勳章第一批受勳對象,勳章編號是○○五號。 1933年(民国22年)5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軍事委員会北平分会委員。1934年(民国23年)9月,调任陸軍砲兵学校校長,并兼该校教育長职务。 1935年(民国24年)4月,获授陸軍少将銜。 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全国砲兵总指揮。 1940年(民国29年),改为国民政府軍事委員会砲兵总指揮。同年5月,任吉林省政府主席,但并无实际的吉林省政府組織。[3] 1943年(民国32年) 12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参軍处参軍。 1945年(民国34年)5月,当选中国国民党第六届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抗日战争结束後的1945年(民国34年)9月,鄒作華被任命为東北行营政治委員会委員。 1947年(民国36年)10月,任国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政治委員会常務委員。同年11月,获授陸軍二級上将銜。 1948年(民国37年)2月,任战略顧問委員会委員。同年3月,当选行憲国民大会代表。 1949年(民国38年),中国国民党主導的國民政府在第二次国共内战中敗北,鄒作華隨國府國軍遷往台湾。 遷臺後的活動1953年(民国42年)退役。 此後,历任总統府国策顧問、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1954年(民国43年)2月,国民大会召开第二次会議。1960年(民国49年)2月,国民大会召开第三次会議,鄒作華均为会議主席团主席。 1973年(民国62年)11月7日,鄒作華在台北市病逝。享年80岁(满79歳)。[1][2] 注释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