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上診斷系統車上診斷系統(On-Board Diagnostics,縮寫为OBD,又译车载自动诊断系统),是一種裝置於車中用以監控車輛運行狀態和回報異常的系統,可於車輛的子系統出現問題時,產生故障代碼和提醒訊號通知車主和車廠診斷維修。1980年車上診斷系統發明後,早期僅能以指示燈形式回報故障發生與否。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目前已經能回報各式各樣的實時數據和標準化故障代碼(diagnostic trouble codes,DTC),使得汽車故障診斷維修方法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車上診斷系統的設計發想約起於1980年代中期的美國,當時發現配備空燃比控制系統的車輛如果排放污染超過管制值時,其含氧感知器通常也有異常,由此逐漸衍生出設計一套可監控各排放控制元件的系統,以早期發現可能超出污染標準的問題車輛。 美國是最早規定車輛必須裝配車上診斷系統的國家,之後歐盟與日本也陸續採行。台湾自2008年起實施 [1] 。中国大陆部分地区则自2006年起陆续对新车推出了装置車上診斷系統的要求。 歷史
主要類型ALDLALDL為通用汽車公司開發的專利診斷系統的縮寫。屬於非標準化的第一代OBD-I系統。根據使用的發動機控制組件(又稱PCM,ECM或ECU)的不同,傳輸帶寬和接口略有不同。早期ALDL帶寬為160bit/s,後期增加到8192bit/s雙向傳輸。 M-OBDM-OBD為豐田汽車推出的一代非標準化OBD系統。 OBD-IOBD-1.5OBD-IIOBD-II是基於OBD-I 的基礎上,增加了資料容量並將其標準化。OBD-II 明確定義了連接器型式、腳位、可用通訊協定以及訊息格式。OBD-II同時也提供額外可監控汽車參數清單以及編碼方式說明。其中一個腳位從汽車電瓶供電給量測儀器,免去儀器外接電源的需求。為了避免因為儀器損毀造成資料消失,有些技師仍會外接電源給量測儀器使用。標準化的結果,同一儀器可以取得不同汽車的行車電腦資料。OBD-II 標準原意為簡化排氣汙染檢測,目前大部分車廠以其作為主要偵錯接口,並重新編碼以檢查所有車載系統。錯誤碼為四位數,以第一碼區分: P為引擎、區軸箱;B為車廂內(乘客區);C為車廂外;U為電系錯誤。車廠亦可加入特制參數如實時參數以及錯誤碼等。 相关条目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