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經濟學身分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或身分認同經濟學[1],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以及雷切爾·克蘭頓提出的一個理論[2]。該理論認為,消費行為能夠反映個人身分認同,透過光顧商店獲得身份認同的滿足感,便能創造出個人效用函數上的經濟上的貢獻[3]。 現實例子在現實生活中,身分經濟學的例子包括穆斯林只光顧清真認證的食店[4],以及香港自反送中運動後出現的黃色經濟圈[2]。 參見參考文獻
|
身分經濟學身分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或身分認同經濟學[1],是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以及雷切爾·克蘭頓提出的一個理論[2]。該理論認為,消費行為能夠反映個人身分認同,透過光顧商店獲得身份認同的滿足感,便能創造出個人效用函數上的經濟上的貢獻[3]。 現實例子在現實生活中,身分經濟學的例子包括穆斯林只光顧清真認證的食店[4],以及香港自反送中運動後出現的黃色經濟圈[2]。 參見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