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致敬團臺灣光復致敬團成立於1946年8月,乃是由臺灣仕紳組成,前往中國大陸與國民政府溝通的民間團體,其主要目的除了對國民政府所宣稱「臺灣光復」表示「感謝」之意,亦有溝通兩岸政情的作用。[1][2] 歷史背景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日本當地時間上午11時40分,清日兩國的全權代表在春帆樓二樓簽署了《日清媾和條約》,即《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 50年後,1945年8月15日(民國三十四年),二戰失敗的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25日,在臺日軍的受降典禮於臺北公會堂舉行,中華民國政府稱此事件為「臺灣光復」,臺灣正式進入戰後時期。 1946年8月,臺灣知名人士丘念臺倡議由臺灣當地仕紳數名組團前往大陆,對國民政府將臺灣重新納入中國領土並結束戰爭狀態表示感謝。 丘念臺定名為「感恩團」的這一支隊伍,除了上述的致謝用意外,也有溝通兩岸政情的作用。經商討研議後,該團由省議員林獻堂擔任團長,團員及其工作人員分別為李建興、林叔桓、鐘番、黃朝清、姜振驤、張吉甫、葉榮鐘、陳逸松、林為恭、丘念臺、陳炘、陳宰衡、李德松、林憲等合計十五名。[2][1] 感恩團名單確定後,經該團成員商討後,決定取消「感恩團」名稱,改為「臺灣光復致敬團」,而「光復」即為「臺灣光榮回復到中國領土」。 除此,籌組過程中該團主導人丘念臺同時與當時臺灣地方政府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行政長官陳儀研商相關事宜。陳儀因顧慮統治領導地位受到挑戰等因素,要求該團團長不得由林獻堂擔任並剔除名單中爭議性較大的陳炘,不過兩項要求均遭到致敬團拒絕。在兩方討論後,陳儀勉為接受此致敬團的成立,並轉而全力支持。不但如此,還特地以該團的「光復」名稱,宣佈每年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1] 行程光復致敬團敲定成員與細節後,於8月27日前往上海。並由上海轉南京等地。主要行程如下:
該團不但祭祀黃帝陵,也面見時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以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與中國國民黨總裁)及白崇禧、何應欽等軍界人士。[6][2]並由林獻堂代表臺灣人士捐贈五千萬法幣。而該致敬團滯留大陆做全面性溝通與觀察,直至同年10月才返臺。 參見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