翘鳞肉齿菌
翘鳞肉齿菌(学名:Sarcodon imbricatus),又名鳞形肉齿菌或 虎掌菌,是一种革菌目下的可食用齿菌。许多报道称其味苦,但另有报道称其味道鲜美,并怀疑苦味标本可能是相似种。翘鳞肉齿菌[1] 于秋天在云杉下发生。菌盖大,呈褐色,带有棕色大块鳞片,直径可达30厘米。菌盖下生灰色脆菌齿而非菌褶,菌肉白色,孢子印棕色。 分类1732年,瑞典植物学家Olof Celsius报道该物种发生在乌普萨拉附近。卡尔•林奈将之写入1737年的作品“Flora lapponica”中。 [2] 其为林奈最初在17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第二卷中描述为Hydnum inbricatum的物种之一。 [3] 种小名imbricatus意为“平铺”或“重叠的瓷砖”。 [4] 1881年芬兰真菌学家Petter Adolf Karsten将其归入Sarcodon属。 多年来,人们认为翘鳞肉齿菌与云杉和松树形成菌根,尽管后一种形式较为少见,并且更受挪威采菇者们欢迎。 此外,该菌被用作染料来源;人们发现,松树下收集的新鲜标本可以产生染料 ,但云杉下收集的标本只有老熟的能产生。 对DNA的分子系统发生分析显示,两种标本在遗传上是截然不同的。如今,许多原本被描述为该种的真菌被分至Sarcodon squamosus,包括在不列颠群岛与荷兰收集的标本。[5] 描述子实体的大小可能很大,菌盖漏斗形,棕色或灰色,直径可达30厘米,覆有深棕色粗鳞片。 菌盖下有柔软易碎的浅灰色菌齿,长0.5~1厘米。 菌柄浅灰色或棕色,高可达8厘米,直径可达3厘米下部可能变窄,有时偏离菌盖中心。 [2] [5] [6] 从上方看,它可能与松塔牛肝菌(Strobilomyces strobilaceus)混淆,因为两者都有相似的带鳞菌盖。 [6] 味苦而不可食的Sarcodon amarascens的特征是其蓝黑色菌柄。 [7] 生长分布翘鳞肉齿菌与冷杉(Abies )形成菌根,特别是在丘陵或山区[7],且能以仙环的形式发生于沙土或白垩土上。 [6] 通常其生长季节是八月至十月。 [2] 其分布范围遍及北美和欧洲, [8] 而不列颠群岛收集的标本现在被分为相似种Sarcodon squamosus 。[9] 用途本种和相关种的老熟子实体含有蓝绿色染料,在挪威用于染羊毛。 [10] 可食性该菌可能味苦,尽管幼小子实体苦味较轻。 将其以沸水焯过可除去苦味。 [6] 腌制或干燥后可用作调味料。 [7] 在保加利亚,人们将其收集,干燥并磨碎以制作芳香的蘑菇粉 。 [11] 据报道,在美国,某些来源的真菌可食用,但质量较差[8];但其它来源的则味美。 [1]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