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希海底山

羅希海底山
The island of Hawaii, showing Loihi's position southeast of the main landmass.
Yellow rocks underwater with a few red and green regions
黃色的氧化鐵覆蓋於羅希海底山的火成岩之上。
顶峰深度975米[1]
海底山高高於海底約3,000米[2]
顶峰区域體積660立方公里[3]
翻译羅希(Loʻihi)在夏威夷語中意為「長」,於1955年定名。[3](自夏威夷語
发音ʻihi
地理位置
位置夏威夷島東南方
坐标系18°55′N 155°16′W / 18.92°N 155.27°W / 18.92; -155.27[1]
国家美國 夏威夷
地质
类型海底火山
所属火山/夏威夷-天皇海山链
岩层年代至少400,000年前[4]
最后喷发时间1996年 (活火山)[3]
历史
发现时间1940年 – US Coast and Geodetic Survey英语US Coast and Geodetic Survey圖號 4115[4]
初次探勘1978年[4]

羅希海底山是位於夏威夷島東南方約35公里處的一座仍活躍海底火山[5]此火山與冒納羅亞火山(世界最大型的盾狀火山)相鄰。

羅希海底山是夏威夷-天皇海山鏈(長達5,800公里,自羅希以及夏威夷島西北方一路延伸的火山島鏈)中最新形成的一座火山。此山與夏威夷-天皇海山鏈的火山都屬於熱點火山,並且距離板塊邊界非常遙遠,很不同於許多在環太平洋火山帶使太平洋板塊邊緣活動劇烈的其他火山。

夏威夷群島的火山都來自於夏威夷的熱點,而羅希海底山是夏威夷火山中最新形成、尚在海底盾前階段英语Evolution of Hawaiian volcanoes#Submarine preshield stage的地質型態。

羅希大約在400,000年前開始成形,預估10,000-100,000年後將會升越海平面。此山的高度(自海底至水下山頂的長度)超過3,000米,比聖海倫斯火山(此山最著名的1980年噴發導致了美國本土記錄中最大的一次火山爆發)還要高。用華人較熟悉的山岳來做比喻,羅希海底山的高度比阿里山還高。

羅希海底山許多的深海熱泉也存在著微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

1996年夏季,羅希發生了共4,070次群發性地震。這一系列的地震是夏威夷歷史中最大的一起群發性地震。此次群發性地震大幅度改變了羅希海底山的結構:一段稱為「培利火山口」(Pele's Vents)的地區完全崩塌,形成全新的地質構造而被更名為「培利坑」(Pele's Pit)。自1996年至今,羅希海底山持續出現大量的地質活動並且受到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以及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監控。

夏威夷海底地質觀測站(The Hawaii Undersea Geological Observatory, HUGO) 蒐集了羅希自1997年至2002年間的即時資料。羅希在1996年夏季的群發性地震起,火山活動不斷,噴發至今。

特徵

地質現象

羅希海底山是一座海底火山,在冒納羅亞火山(世界上最大的盾狀火山)的側面。它是夏威夷-天皇海山鏈當中由夏威夷熱點所形成的最新一座火山。較老的冒納羅亞火山顶峰与羅希山顶相距80公里,正巧是夏威夷熱點的大約直径。[3][6]

形成時間

地質活動

1996年的群發性地震

近期活動

探勘記錄

早期研究

1996年至今

有关罗希海底山的大部分信息来自对于1996年喷发的响应潜水探测。

A small box-like robot positioned on orange rocks
在「培利火山口」(Pele's Vents)的海底观测站(OBO)

生態

深海熱泉地球化学

参见

註釋

  1. ^ 1.0 1.1 Loihi. Global Volcanism Program.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4). 
  2. ^ Rubin, Ken.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Loihi. Hawaii Center for Volcanology. SOEST. 2006-01-19 [2009-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7). 
  3. ^ 3.0 3.1 3.2 3.3 ʻihi Seamount Hawaiʻi's Youngest Submarine Volcano. Hawaiian Volcano Observatory.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7). 
  4. ^ 4.0 4.1 4.2 Garcia, Michael O.; Jackie Caplan-Auerbach, Eric H. De Carlo, M.D. Kurz, N. Becker. Geology, geochemistry and earthquake history of Lōʻihi Seamount, Hawaiʻi. This is the author's personal version of a paper that was published on 2006-05-16 as "Geochemistry, and Earthquake History of Lōʻihi Seamount, Hawaiʻi's youngest volcano", in Chemie der Erde - Geochemistry (66) 2:81–108. SOEST. 2005-09-20 [2009-03-2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8). 
  5. ^ Malahoff, Alexander. ʻihi Submarine Volcano: A unique, natural extremophile laboratory. In the Spotlight. Office of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NOAA). 2000-12-18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6). 
  6. ^ 移動中的火山熱點(HOT SPOTS Unplugged). 科學人雜誌. [2009-10-29] (英语). [永久失效連結]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