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號交響曲》,作品348,是美籍亞美尼亞作曲家賀凡尼斯的交響樂作品,標題稱為「綠山山脈」(To the Green Mountains),創作於1980年,並於1981年完成,並題獻給佛蒙特交響樂團,[1]因為綠山山脈正正就是佛蒙特州的地標,亦是它的暱稱。
背景
賀凡尼斯以一次行山的經歷而引發出樂曲的靈感,這個題裁和理察·史特勞斯的阿爾卑斯交響曲非常類近,而音樂上亦有著強烈的對比關係,不過理察·史特勞斯的音樂豐有後浪漫時期的風格,相比之下,賀凡尼斯的音樂則傾向古典時期的味道,全曲大部份時間都維持著寧靜而帶有冥想性的氣氛。
樂曲結構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 是一首短篇幅的樂章的哀歌,在豎琴的分解和絃中和圓號的持續長音下,單簧管、雙簧管及長笛分別奏出以日本五聲音階(小調五聲音階)調式的單旋律。後由絃樂器帶入新的7/4主題,並且引入濃厚的和聲襯托,最後在大提琴和豎琴的弱音撥絃中結束。
- 全樂章共分為三個部份:「咏嘆調」為3/4節奏,由長笛奏出模仿日本的篠笛的小調五聲音階旋律,並以絃樂器及顫音琴伴奏;在雙簧管的簡短過場後,進入了作曲家慣用的7/4聖詠風格來寫成的聖詠段,以中提琴為主奏樂器,並且跟上一樂章中的第二部份有一脈相承的感覺;最後一段的賦格曲為3/4節奏,同樣由絃樂器為主導,管樂器只在適當的時候才加入,與絃樂器作齊奏或和聲建構,結尾部份由低音絃樂器起,各樂器慢慢加入變成齊奏,第二部份的7/4聖詠風格重現,並在鑼和定音鼓滾奏下莊嚴結束。
- 採用小組或室內樂的編制來演奏,為二段體曲式。以具民歌風格的2拍子旋律及3拍子舞曲所組成。「民歌」段由兩支雙簧管為主奏樂器,吹出略帶中國風的樂句,及後舞曲段則改以2支長笛互相呼應,後來各木管樂器相繼加入並互相對答,最後豎琴分解和絃加入,將「民歌」調子短暫地重新帶進至結尾。絃樂器在整個樂章中一直均以撥絃作伴奏。
- 開頭為4/4節奏,在絃樂的長音下,小號吹出具田園風的調子,圓號則在小號樂句中間作間奏,隨著小提琴於高音域上靜止後,定音鼓、大鼓及鑼分別於斷奏營造暴風兩前的雷聲和風聲,長笛獨奏則在其中加插著短小零碎的斷落,整個組合和《阿爾卑斯交響曲》中「風暴前的寂靜」類近。及後鼓聲漸大,其餘樂器以作曲家另一慣常使用的‘senza misura’(沒有固定小節)方式演奏快速音群,樂句呈現混亂但並非無序的暴風雨情景,然而暴風雨維持的時間很短,很快便回復至只有敲擊樂器和長笛間的對答,音量慢慢減細。銅管樂的長音揭開了由絃樂主奏的感恩音樂,採用的仍然是7/4節奏的主調和弦進行,而兩部小提琴的過場則再帶領木管樂器在豎琴伴奏中,進入較為寧靜的4/4部份。最後部份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8個長音開始,其他樂器及後一齊加入,再一次奏出聖詠風格的段落,但節奏則改為單二拍子,並且加入了鐘和定音鼓的襯托,最後在豐滿的音色中完結。
樂隊編制
樂譜
Alan Hovhaness: Symphony No. 46 (To the Green Mountains), Fujihara Music Co. Inc.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