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愛沙尼亞
愛沙尼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命運的背景是基於1939年,蘇聯與德國之間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當中,秘密附加的規定。[1][2] 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幾年,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宣布他們將在歐洲再次爆發戰爭時保持中立,然而當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之後,愛沙尼亞就籠罩在蘇聯的影響與壓迫之下,接著蘇聯於1940年,併吞了愛沙尼亞。接著蘇聯就在愛沙尼亞境內發動大規模的逮捕、流放、處決。1941年,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行動,進攻蘇聯。在進攻的德軍攻到愛沙尼亞以前,追求愛沙尼亞獨立的森林兄弟就從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以及蘇聯第8軍團手中奪回了愛沙尼亞南部。同時,蘇聯的準軍事部隊,破壞營,基於約瑟夫·史達林所下令實施的焦土政策,在愛沙尼亞境內展開了破壞行動,包含搶走一切能帶走的物品、屠殺持不同政見者、帶不走的物品便加以焚毀。最後,愛沙尼亞全境被德軍佔領,全境被併入納粹德國新設的殖民地:奧斯蘭總督轄區。 二戰其間1941年,愛沙尼亞人分別被蘇聯紅軍和德意志國防軍動員,從而加入他們的軍隊。其他人則避開這些動員,他們分別加入芬兰200步兵团、英國商隊海軍、英國皇家空軍以及美國陸軍,抗擊納粹德國海軍在大西洋的進攻。 二戰結束1944年2月~9月,德國北方集團軍麾下的納爾瓦分隊成功擋住蘇軍在愛沙尼亞的行動。但之後蘇軍瓦解駐愛沙尼亞德軍以及愛沙尼亞獨立軍的反抗,1944年9月,蘇聯重新佔領愛沙尼亞。戰後,儘管大西洋憲章規定蘇聯與愛沙尼亞之間不應有領土的變動,但愛沙尼亞仍被改名為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並重新被併入蘇聯,直到1991年。 影響1939年爱沙尼亚人口达113万,1945年战后人口为90万。超过10万爱沙尼亚人被苏德两国分别征召入伍,其中加入苏联红军的约55000人,加入德军的约72000人,这些数字可能有重叠,被俘后重新加入另一方的人员会被叠加。 第二次世界大戰令愛沙尼亞損失了25%的人口,這比率是歐洲最高的。愛沙尼亞約有81,000人死於戰爭、德國佔領期間的流放、屠殺以及蘇聯在1941年的流放、屠殺。[3]爱沙尼亚境内原本的少数民族悉数无存:
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