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性效應
確定性效應(英語:Certainty effect),一種認知偏誤帶來的心理效應,人類對於確定與可能的結果,有給與不同評價的傾向。而對於不可能與低可能性的結果,可能做出過度高估的反應,則稱可能性效應(Possibility Effect)。這個結果不是來自邏輯推導,主要來自風險厭惡的心理。最早由丹尼尔·卡内曼與阿摩司·特沃斯基提出,他們用展望理論與框架效應來解釋這個結果。這個效應可被用來解釋阿萊悖論,並說明預期效用理論的缺陷。 實驗丹尼尔·卡内曼與阿摩司·特沃斯基在1986年發表的論文中,根據阿萊悖論,設計出一項實驗以說明確定性效應對人類的影響: 他們提供兩個方案,供參與實驗者選擇:
根據實驗結果,有78%的人會選擇A方案。但是根據預期效用理論,B方案的預期效用($45*80%+0*20%=36)大於A方案。這個實驗顯示,在這個狀況下,人類會對確定性的事物給與較高權重。 之後,他們進行第二個方案選擇:
在這次實驗中, 42%的參與者選擇 C方案,而58%的人選擇 D方案。 第二次實驗,把第一次實驗兩個方案的發生機率同時減少到1/4,保持預期效用不變。但是參與者的選擇,由風險趨避,轉向於風險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