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Schaeffer 出生 Pierre Henri Marie Schaeffer (1910-08-14 ) 1910年8月14日法國南锡 逝世 1995年8月19日(1995歲—08—19 ) (85歲)法國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 职业 作曲家、作家、工程師 活跃时期 1942–1990
皮埃爾·亨利·马里·舍費爾 (Pierre Henri Marie Schaeffer 法语发音: [ʃɛfɛʁ] ;1910年8月14日—1995年8月19日),或译皮耶·薛菲 ,是一名法國作曲家、作家、工程師,電子音樂 的先驅,發明了具體音樂 [ 1] 。除去音樂上的貢獻外,他還寫過一些散文、短篇小說和劇本[ 2] [ 1] [ 3] 。
他被視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實驗音樂、電子音樂家之一。1948年他用在巴黎地鐵錄製的聲音組合成的《地鐵練習曲》(Étude aux chemins de fer,收錄於Cinq études de bruits)是電子音樂誕生的標誌[ 4] :006 。
生平
他出生於南锡 ,父親是名小提琴演奏家,母親是名歌手[ 5] ,但他的父母並不鼓勵他學習音樂,而是希望他成為一名工程師。他1929年進入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後來轉入高等电力学院 ,1934年畢業[ 1] [ 6] [ 7] 。
1934年,他成為了一名工程師,在斯特拉斯堡 工作[ 7] [ 8] ,1935年結識伊莉莎白·施密特(Elisabeth Schmitt),同年二人結婚,婚後育有一女[ 7] 。婚後他搬到巴黎,1936年進入一家法國無線電臺(Radiodiffusion Française)工作[ 6] 。在巴黎,他開始研究音樂。[ 6]
1942年,他創辦了電子音樂工作室Studio d' Essai(後來的Club d'Essai),並錄製了他的第一部作品。1951年,他在法國廣播電台又創辦了一個工作室(Groupe de Recherche de Musique Concrèt,GRMC),開始使用磁帶 錄音。1952年,他寫就了《尋找具體音樂》(In Search of a Concrete Music)一書。1958年,他和呂克·費拉利 、貝爾納·馬什 創立了法國國家視聽研究院電子音樂研究中心 (INA-GRM)。1968年至1980年之間,他主要負責教學工作,在巴黎音樂學院 擔任客座教授。[ 4] :007
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 發生後,他隨488人的法國救援隊前往列寧納坎 救助傷者[ 9] ,1995年去世。
作品
他曾在法國期刊《音樂評論》(Revue Musicale)上發表過文章,出版過《電影的非視覺元素》(The Non-Visual Element of Films,1946)、《世俗遊戲》(Secular Games,1946,劇本)、《克洛塔爾·尼可》(Chlothar Nicole,1938,短篇小說)等。
音樂
Concertino-Diapason (1948,和J.-J. Grunenwald合作)
Cinq études de bruits (1948)
Suite pour 14 instruments (1949)
Variations sur une flûte mexicaine (1949)
Bidule en ut (1950,和皮埃爾·亨利 合作)
La course au kilocycle (1950,和皮埃爾·亨利合作)
L'oiseau r.a.i. (1950)
Symphonie pour un homme seul (1950,和皮埃爾·亨利合作,1953年、1955年、1966年修改)
Toute la lyre (即Orphée 51 ,1951,和皮埃爾·亨利合作)
Masquerage (1952)
Les paroles dégelées (1952)
Scènes de Don Juan (1952;和Monique Rollin合作)
Orphée 53 (1953; opera)
Sahara d'aujourd'hui (1957,和皮埃爾·亨利合作)
Continuo (1958,和吕克·费拉里 合作)
Etude aux sons animés (1958)
Etude aux allures (1958)
Exposition française à Londres (1958,和吕克·费拉里合作)
Etude aux objets (1959)
Nocturne aux chemins de fer (1959)
Phèdre (1959)
Simultané camerounais (1959)
Phèdre (1961)
L'aura d'Olga (1962,和Claude Arrieu合作)
Le trièdre fertile (1975,和Bernard Durr合作)
Bilude (1979)
參考文獻
^ 1.0 1.1 1.2 Pierre Schaeffer . Snyder, Jeff 2007: CsUNIX1/Lebanon Valley College: ¶1, 3. [3 December 20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15 May 2008).
^ Pierre Schaeffer . [4 December 200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5-02).
^ Les écrits de Pierre Schaeffer . Couprie, Pierre & OLATS 2000. [12 May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10) (法语) .
^ 4.0 4.1 白小墨等 (编). 電子音樂理論基礎.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4.
^ Musique Concrète Revisited . Palombini, Carlos 1999: The Electronic Musicological Review. [5 December 20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3 October 2008).
^ 6.0 6.1 6.2 Pierre Schaeffer: Profile on Discogs.com . Anonymous/Various, submitted 2003: Discogs.com. [4 December 200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2-11-08).
^ 7.0 7.1 7.2 Pierre Schaeffer Biographie . Couprie, Pierre & OLATS 2000. [6 December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10) (法语) .
^ Sitsky, Larry. Excerpt from Music of the Twentieth-century Avant-garde . 2002 [26 December 2008] . ISBN 978031329689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10).
^ Keller, Bill. As Hope Dies, Quake Rescuers Pull Out . The New York Times . December 16, 1988 [August 10,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10).
Martial Robert. Communication et musique en France entre 1936 et 1986. Paris, France: L'Harmattan. 1999. ISBN 2-7384-7975-8 (法语) .
Pierre Schaeffer. Traité des objets musicaux (Treatise on Musical Objects). Paris, France: Le Seuil. 1966. ISBN 978-2-02-002608-6 (法语) .
Pierre Schaeffer. Interview with Pierre Schaeffer . London, U.K.: Rer Quarterly Vol 2,1, 1987. 1987.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5-10).
外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