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鸫 (学名:Turdus obscurus )属於鸫科 鸫属 ,是一种广泛分布於除青藏高原 外的东亚 和北亚 雀 鸟。其繁殖於密集的針葉林 與泰加林 ,從西伯利亞 及蒙古 往東延伸至日本 。
本種為強烈的候鳥 ,於冬季遷徙至中國及東南亞 過冬,偶見於西歐洲 。其近缘物种为白腹鸫 与灰背鸫 。
分類
白眉鶇於1789年由德國博物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 在他修訂擴展的卡爾·林奈 自然系統 中正式描述。格梅林將其歸於鶇屬 (Turdus ),並創造了二名法 名稱Turdus obscurus 。[ 2] [ 3] 其學名源自拉丁文 ,Turdus 意指“鶇”,obscurus 意為“暗色”或“陰暗”。[ 4] 格梅林的描述基於1783年英國鳥類學家約翰·萊瑟姆 在《鳥類綜述》(A General Synopsis of Birds )中提到的“暗色鶇”。萊瑟姆記載道:“此物種分布於西伯利亞,在貝加爾湖以外的森林中發現”,但未說明信息來源。[ 5] 本種為單型 ,未確認有亞種 。[ 6]
特徵
白眉鸫繁殖於古北界 中部及东部,沿西伯利亚 向东的茂密针叶林 ,最高可至海拔2000米,为典型候鸟 ,冬季从南亚 到东南亚 越冬,曾有迷鸟 在欧洲 西部被发现。
树上筑巢,一窝产卵4-6枚。迁徙和越冬的鸟类会结成小型鸟群。杂食动物,以多种昆虫 、蚯蚓 和浆果 为食。
外形美丽,体长约22 cm,背和头颈部呈灰褐色,眼部周围有白色眉纹,虹膜褐色,喙黄色,喙端黑色,胸和胁为橙色,腹部白色,脚黄棕色。成年雄鸟和雌鸟外形大致相同,但幼鸟背部为棕褐色。
鸣叫声为单薄“zip-zip”相互联络时为“tseep”长音,与槲鸫 类似。
喜活动於灌木丛及林中,生性活泼,温驯好奇,喜欢鸣叫。[ 7]
化石紀錄
2017年,印尼晚更新世雀形目鳥類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塊屬於本種的化石。[ 8]
圖庫
参考资料
^ 國際鳥盟 . Turdus obscurus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 [2009年1月21日] . 。数据库资料包含解释为何此物种为最低关注。
^ Gmelin, Johann Friedrich .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 1, Part 2 13th. Lipsiae [Leipzig]: Georg. Emanuel. Beer. 1789: 816 (Latin) .
^ Mayr, Ernst ; Paynter, Raymond A. Jr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10 .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64: 201.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278 , 393 . ISBN 978-1-4081-2501-4 .
^ Latham, John . A General Synopsis of Birds . 2, Part 1. London: Printed for Leigh and Sotheby. 1783: 31, No. 24.
^ Gill, Frank ;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编). Thrushes .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3.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July 2023 [15 August 2023] .
^ (中文) 白眉鸫Turdus obscurus . 内蒙森工森防站. [2009-01-21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9-01-07).
^ Meijer, Hanneke J.M.; Awe Due, Rokus; Sutikna, Thomas; Saptomo, Wahyu; Jatmiko; Wasisto, Sri; Tocheri, Matthew W.; Mayr, Gerald. Late Pleistocene songbirds of Liang Bua (Flores, Indonesia); the first fossil passerine fauna described from Wallacea . PeerJ. 2017-08-17, 5 : e3676. PMC 5563437 . PMID 28828271 . doi:10.7717/peerj.3676 .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