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仔

番薯仔是一句臺灣話詞彙,指的是「小番薯」。而許多臺灣人會用「番薯仔」來自稱。[1] 番薯生命力旺盛,是早期橫渡黑水溝移民來台灣的漢人賴以為生的重要作物之一,因為番薯在貧瘠的環境也能成長且形狀也酷似台灣島的形狀,而番薯強韌的生命力也象徵著台灣人不屈不撓的精神。[1][2]

陳第所著之《東番記》,是第一份記載番薯出現在台灣的文獻。[3]

台灣人自稱為番薯仔可追溯自台灣的日治時代,有些到中國大陸的台灣人會自稱「番薯仔」。然[1]而台灣人大規模自稱為番薯,始於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之後。[1]而台灣兵則反稱這些班長排長等高層為「芋仔[來源請求]。 【母親的名叫台灣】歌詞中提到:「兩千萬粒的蕃薯子,未凍(不被允許)叫出母親的名,親像啞巴壓死子(就像有苦說不出,因為他是啞巴無法說出心中有多苦的),乎人心凝捶心肝(令人心情沉重且懊惱不已),兩千萬粒的蕃薯仔子,嘸通惦惦嘸出聲(不要安靜地不敢出聲),勇敢叫出母親的名,(台灣哪) 台灣哪 (台灣哪) 台灣哪(台灣呀!),你是母親的名 」。

參見

來源

  1. ^ 1.0 1.1 1.2 1.3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twblg.dict.edu.tw.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9) (中文). 
  2. ^ 余家瑩 中山醫學大學營養系/中華民國專技高考合格營養師. 吃在地、趁當季:地瓜(蕃薯)的營養科學(一)-科技大觀園. 科技大觀園. 2018-07-19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0) (中文). 
  3. ^ 蔡佳珊, 上下游記者. 夯番薯四百年~蔡承豪講古:吃番薯不可不知的番薯史│上下游. 上下游News&Market. 2018-02-07 [201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