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时代王子时代(1769-1855年,吉茲語:ዘመነ መሳፍንት,zamana masāfint),又称士师时代、王子纷争时代,是埃塞俄比亚的一段历史时期,自18世纪中叶起,至19世纪中叶结束。这一时期,所罗门王朝的皇帝权力旁落、沦为傀儡;各地部族割据一方,相互争斗,特别是围绕都城贡德尔,为争做皇帝的“监护人”,决定皇位继承权而争斗[1]。“王子时代”在吉兹语中的原意为“士师的时代”,典故出自《旧约·士师记》的最后一句“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2] 王子时代依照传统观点,以1769年5月7日米卡埃尔·塞胡尔公爵废黜皇帝伊约阿斯为开端,至1855年2月11日卡萨·海尔·乔治斯统一各地区、加冕为特沃德罗斯二世皇帝为止。不过亦有学者认为应以1706年10月13日,伊亚苏大帝被子特克勒·海马诺特下令杀害为开端,原因是在伊亚苏死后,贡德尔皇权便已步入衰落。 王子时代的地方部族中,奥罗莫人和提格利尼亞人拥有较大势力,其中又以奥罗莫人的叶周部族[3]为最盛,首领长期担任贡德尔朝廷的摄政王(እንደራሴ ’əndärasē)、把持朝政,令奥罗莫语一度成为贡德尔的宫廷语言[1]。 背景所罗门王朝皇帝伊亚苏在1682年至1706年统治埃塞俄比亚,他以锐意改革、抗击奥罗莫人入侵而闻名[4],被称为“伊亚苏大帝”。伊亚苏晚年因宠妃逝世而心灰意冷,移居塔納湖的湖心岛。贡德尔皇室误会其决定退位,便拥立伊亚苏之子特克勒·海马诺特即位。根据一些史料的记载,伊亚苏不满其子即位,率军返回贡德尔途中被特克勒·海马诺特下令杀害[5]。不过,特克勒·海马诺特的统治并不长久,他在1706年即位后仅在位两年,在1708年外出途中被伊亚苏的拥趸刺死,由伊亚苏的兄弟特沃夫洛斯继位。特沃夫洛斯即位后,立即开始清算海马诺特余党,宫廷纷争长期持续。1711年,特沃夫洛斯逝世,死因不明。贡德尔贵族为平息宫廷乱局、结束伊亚苏和海马诺特党羽间的纷争,便拥立亲王约斯托斯即位,这一事件也标志着贡德尔皇权的衰落。约斯托斯的统治依然短暂,1716年病死,伊亚苏的子嗣达维特三世再度即位,埃塞俄比亚18世纪初的混乱才终于告一段落[6]。 所罗门王朝在伊亚苏二世统治期间再度陷入混乱。1730年,时年七岁的伊亚苏即位,其母门特瓦布此前已摄行朝政七年之久。门特瓦布同年加冕为女皇,长期把持朝政,二主共治的局面空前绝后。地方冲突此起彼伏,阿高人、阿姆哈拉人、绍阿人和提格利尼亚人部族间冲突不断,又有奥罗莫人内迁,带来更大的内乱威胁;伊亚苏二世即位之初,贡德尔便爆发反对他的政变,戈贾姆的地方叛军洗劫了都城,帝国的经济与政治陷入衰败不堪的局面[7][8]。 为安抚入侵的奥罗莫部族,门特瓦布女皇决定命伊亚苏二世迎娶奥罗莫沃洛部族的公主武比特。伊亚苏二世于1755年病逝,伊亚苏与武比特之子伊约阿斯即位,但同门特瓦布女皇继续维持共治[9]。新皇伊约阿斯受其母影响,在宫廷内使用奥罗莫语,重用奥罗莫大臣。阿姆哈拉省总督逝世后,伊约阿斯一度希望任命他的奥罗莫外戚继任,在朝野一致反对下才决定作罢[10]。门特瓦布继续主政的举动亦令武比特不满,后者希望亲自掌权,加重了皇室矛盾。门特瓦布召集夸拉省的阿姆哈拉军队进入贡德尔,保护其权威;武比特则召集奥罗莫的叶周部族大军与之分庭抗礼。贵族势力为避免双方冲突,命大臣米卡埃尔·塞胡尔公爵充当中间人、进行调解。米卡埃尔借此扩大自身势力,逐渐崛起成为阿姆哈拉及提格利尼亚势力的领袖,转而代表他们与伊约阿斯皇帝的奥罗莫势力相抗衡。皇帝伊约阿斯事实上并未掌有实权,宫廷财政亏绌,军事上严重依赖奥罗莫的地方部族支持。1769年5月7日,米卡埃尔·塞胡尔公然废黜皇帝,一周后将其诛杀。自此,埃塞俄比亚的皇权名存实亡,大权落入贵族和地方将领手中。史学家通常认为这标志着埃塞俄比亚全面分裂的“王子时代”的开端[2]。 经过贵族争端与王位纷争米卡埃尔公爵废黜皇帝伊约阿斯后,于5月拥立年老而体弱的约翰尼斯亲王即位,成为约翰尼斯二世。不过约翰尼斯二世仅在位数月,便于10月死于非命,有文献称他被米卡埃尔公爵毒害而死[11]。即位者是年幼的特克勒·海马诺特二世,他当时年仅15岁。米卡埃尔公爵左右皇室的行为招致众怒,贡德尔民众发动起事,但被米卡埃尔公爵血腥镇压。不过,米卡埃尔公爵未能抵挡住地方贵族的群起攻势,于1771年“萨尔巴库萨三大战役”中溃败,彻底失势,最终下野担任北方的提格雷省总督,并于当地终老[12]。不过,贡德尔并未因米卡埃尔下台而重归稳定,地方贵族进入贡德尔后,各自拥立新的皇帝即位,并就此展开继承争端,所罗门王室的多位成员多次即位、又多次被他人废黜,最甚者如特克莱·乔治斯,他先后六次即位,又六次遭到废黜。所罗门王室完全沦为地方贵族干涉贡德尔朝政的傀儡[13]。但是在众多地方贵族中,绍阿省总督阿姆哈·伊亚苏斯并未参与贡德尔的争端,而忙于建造新都安科贝尔。 瓦拉谢赫诸王特克莱·乔治斯于1779年初次即位时,曾试图重建皇权的绝对权威,但遭到极大阻力。奥罗莫叶周部族的阿里一世将特克莱·乔治斯皇帝推翻,扶植傀儡伊亚苏三世即位[14],他自己则担任摄政。1786年,阿里一世受封为比特瓦达德公爵(ቢትወደድ),是为公爵中的最高等级。自阿里一世起,这支奥罗莫部族的首领长期担任摄政,成为贡德尔的实际掌权者。阿里一世公爵的后继者是其兄弟阿利加兹公爵。阿利加兹于1803年逝世后,提格雷省的沃尔德·塞拉西利用米卡埃尔公爵于提格雷的旧部,击败贡德尔的叶周人,继任为摄政。沃尔德·塞拉西的统治被叶周族的古格萨公爵和提格雷贵族萨巴加迪斯推翻,后者在古格萨公爵夺权后统治提格雷省[3]。随后的叶周族摄政王分别是伊马姆公爵、马里耶公爵、多里公爵和阿里二世公爵[15]。学界普遍认同的一点是,在这些叶周族摄政王中,古格萨公爵的统治较为安定[16][17]。 这些叶周部族统治者称为瓦拉谢赫诸王(Wara Sheh)。克拉米(Donald Crummey)、鲁本松(Sven Rubenson)、希费劳·贝克莱(Shiferaw Bekele)等学者的著作中,皆称埃塞俄比亚这一近乎无政府状态的分裂和混乱时期之中,“叶周诸王”以所罗门王朝之名主政[18];但以“叶周”或“叶周王朝”称呼瓦拉谢赫诸王并不甚准确,易与以叶周部族命名的叶周省份相混淆。因此,瓦拉谢赫诸王是更准确的称呼[19]。瓦拉谢赫诸王握有极大权力,能够基本统领各贵族及领主,建立主从关系[20]。不过,瓦拉谢赫诸王未能完全统治埃塞俄比亚全境。瓦拉谢赫诸王的势力范围从贝格梅德尔(Begemeder)省开始,穿过查查霍关口(Chachaho Pass),延伸至马克特(Maqet)、瓦德拉(Wadla)、达兰塔(Dalanta)和达温特(Dawent)等阿姆哈拉省份;在这之外的绍阿、戈贾姆(Gojjam)、沃洛(Wollo)、塞米恩(Semien)、提格雷,到哈马西恩(Hamasien)、瓦格(Wag)等诸省,则仅和贡德尔维持朝贡和司法上诉关系,处于自治状态,仅定期参加中央会议,时而应召参战[18]。新统治者上任,经贡德尔承认后便可开始其自治,不过一些固执的自治领主亦曾被瓦拉谢赫下令囚禁[18]。提格雷、绍阿和戈贾姆是较为独立的地区。提格雷的统治者多次反抗瓦拉谢赫王的统治,而南部的绍阿则长期自治,其统治者甚至自称为王(Negus)[21][22]。 王子时代的终结1831年,叶周族的多里公爵逝世,年仅12岁的阿里二世即位成为摄政王[23],其母梅嫩·利本·阿梅德亦是皇帝约翰尼斯三世的皇后,梅嫩皇后曾在阿里二世年幼时掌权[24]。阿里二世时期,埃塞俄比亚处于极度不安的分裂状态,叶周族的统治范围亦缩小到北方德布雷塔博尔的山区。阿里二世的大敌是提格雷总督武贝·海尔·马里亚姆侯爵,他得到了约翰尼斯三世皇帝的支持,曾于1841年率军攻占贡德尔,将阿里二世驱逐[25]。阿里二世改立萨赫勒·登格尔为帝,于1842年击败武贝侯爵,重夺贡德尔的权力[26][27]。除内部动荡之外,埃塞俄比亚亦面临着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入侵[26]。 王子时代的终结者是出身强盗的将领卡萨·海尔·乔治斯,他在尼罗河西岸对抗埃及人的战斗中曾取得大胜,因而积累了一定威望。叶周族的梅嫩皇后出兵对抗卡萨的部队,不过不敌对手,被迫封卡萨为登比亚(Dembiya)分督[28],并将阿里二世的女儿特瓦贝奇(Tewabech Ali)嫁给卡萨[29]。武贝侯爵联系英法施压于埃及,迫使其停止入侵;但是在此之前,卡萨率军在加拉巴特同埃及人作战负伤,反被梅嫩皇后羞辱。1852年,卡萨宣布独立,起兵对抗阿里二世和梅嫩皇后,并用三年时间瓦解了二人的叶周族势力,随后卡萨率军先后击败戈贾姆的戈舒侯爵和提格雷的武贝侯爵,于1855年自立为特沃德罗斯二世皇帝[30][31],“特沃德罗斯”来源于当时流传了数百年的预言,即一位名叫特沃德罗斯的皇帝将横空出世,复兴皇室[28]。以皇权衰落为主要特征的王子时代就此结束,特沃德罗斯二世得以重建古老的君主专制传统。王子时代的结束也被视作埃塞俄比亚现代史的开端[16][17]。 后续统一全国、功勋卓著的特沃德罗斯二世成为埃塞俄比亚现代史的首位皇帝。称帝后,他并未停止征战,先是在马格达拉(今安巴马利安)击败了奥罗莫人,又在1856年征服了绍阿,在连续的征伐中确立了其对戈贾姆、沃洛、提格雷、贝格姆德(Begemder)和塞米恩的直接统治[32][33]。特沃德罗斯二世废除地方贵族的特权[30][31],结束其世袭统治,并将部分地方贵族囚禁,其中便包括绍阿的王子萨赫勒·马里亚姆,他后来成为埃塞俄比亚的孟尼利克二世皇帝。特沃德罗斯二世还对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会进行了改革,他命令教会上缴土地和资产,引起教士不满[34]。他在马格达拉的平顶山上建造了堡垒,随后迁都至此。其妻特瓦贝奇逝世后,特沃德罗斯二世变得粗暴而易怒,在其暴政下丧命的臣民达到上千人[35]。由于埃塞俄比亚面临穆斯林的入侵,特沃德罗斯二世希望得到英国基于基督教义的援助,并致信给英女王维多利亚,希望得到其支持,但这封信函却因英外交部的失误而并未递达维多利亚。特沃德罗斯二世为此囚禁了英国大使卡梅伦(Charles Duncan Cameron),并无视英国的最后通牒,致使英国对埃塞俄比亚动武。领导埃塞俄比亚远征的军官内皮尔(Robert Napier)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这个国家已经因为特沃德罗斯二世的暴政而重归王子时代的混乱——绍阿王子出逃,戈贾姆、瓦格和提格雷的地方贵族起兵叛乱。1868年,英军围攻马格达拉,特沃德罗斯二世饮弹自尽[36]。 特沃德罗斯二世死后,埃塞俄比亚又一次步入彻底的分裂。在其统治的末期,提格雷的卡萨·梅查和绍阿的萨赫勒·马里亚姆崭露头角,二人先后即位成为约翰尼斯四世和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在此期间,奥罗莫人的女王和扎格维王朝都曾声称继承皇位,扎格维王朝的特克莱·乔治斯二世皇帝曾于1868年至1871年在位。约翰尼斯四世统治时期,埃塞俄比亚面临埃及和马赫迪起义军,以及意大利人的入侵。约翰尼斯四世虽然基本令国内保持安定,但代价是恢复了特沃德罗斯二世曾铲除的封建割据局面,萨赫勒·马里亚姆得以在绍阿再度称王,他和奥罗莫人和意大利人合作,向南部和东部扩张绍阿王国的疆域。1889年,约翰尼斯四世在马赫迪军队的入侵中战死,萨赫勒·马里亚姆旋即即位成为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孟尼利克二世除通过军事扩张奠定埃塞俄比亚的现代版图、展开现代化改革外,其最令人瞩目的成就便是在阿杜瓦战役中一举击溃意大利人的入侵,在瓜分非洲浪潮中保卫了埃塞俄比亚的独立[37]。绍阿王国的都城亚的斯亚贝巴,也自孟尼利克二世时期成为埃塞俄比亚至今为止的首都。 参见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